践行低碳交通运输理念 推动行业节能减排
来源:榆林市交通运输局 段高贵 2011年11月21日15:59

    近年来,榆林市交通运输局在省交通运输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行业为目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推进行业节能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主要工作情况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节能减排是一项全民运动,为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市局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榆林运政信息网》上设立“节能减排专栏”,不定期地宣传国家的节能政策、法规及节能知识,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并在市中心广场组织大型宣传活动4次,发放节能倡议书4万余份,制作宣传展板16块。各县(区)也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大众传媒、行业报刊等多种形式,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各运输企业、汽车站场也在显著位置悬挂宣传节能减排的横幅和标语,设置了节能宣传台和宣传专栏,大力宣传节能知识,让每一个驾驶员都能了解和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努力营造节能光荣的良好氛围。

    2、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节能考评。每年市局在与各县(区)签订目标责任书时,都要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对完不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县(区),在新建站场项目的立项、建设资金的投入上予以制约,对节能减排搞得好的企业,在客运线路的许可及客运车辆的新增、更新和延续经营时,予以优先考虑安排。对节能减排工作不积极、不重视,目标任务未完成的企业,下发整改通知,对整改后仍达不到节能减排要求的,运管机构停办其一切业务,直至验收合格。各运输企业也制定了详细的车辆燃料消耗定额,定期对驾驶员的燃料消耗量进行考核,对节约燃料的驾驶员,给予节约燃料资金一半的奖励,进一步鞭策和调动了全行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3、调整运输组织,优化运力结构。一是推进经营主体调整。全市已组建二级客运企业1家,三级客运企业1家,四、五级客运企业13家,所有营运客车全部调整到有资质的企业经营。全市组建货运公司82家,同时,汽车消费贷款拉动了货运市场的发展,以东方公司、红星公司、东洲公司等为龙头的大型货物运输企业正在健康的发展。二是推进运力结构调整。客运方面已由中、小型客车为主的普通车型发展到中级、高一、高二、中高一级为主要运力,占据了跨省、跨市、跨县线路。一些能耗高、排放超标的老旧车辆和经综合性能检测,车辆技术状况达不到二级的车辆,不再予以综合年检,强制其退出市场,共淘汰报废830辆;鼓励发展多轴、高效、低耗的罐式、箱式、8吨以上重型货车和2吨以下轻型货车,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原先的老旧型车辆已经逐步被淘汰,大吨位车辆明显增加,技术性能显著提高,全市现有货运车辆2.3万辆,大部分为大吨位车辆,70%挂靠汽贸公司经营,30%以个体运输户形式经营。三是客运班线由十五末的832条压缩为786条,对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不再新增运力,所有新开通的高速公路和通村客运班线全部实行公司化经营,通过公司化改造加强对营运车辆燃料消耗的管理,控制和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上升。

    4、提高车辆实载率,遏制超限运输。客运方面,通过规范客运站操作流程,实行车站统一售票,合理优化客运班次,提高车辆出站实载率。以农村客运网络为基础,开通城际公共交通,提高车辆通达率,为社会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有效减少单车外出。货运方面,严格执行《陕西省治理公路超限超载运输办法》,加强源头监管,加大路面超限查处力度,提高了道路通行率,减少了车辆油耗。目前,榆林已有专业物流企业74家,其中运输、货运、配送企业33家。榆阳城区物流业已成雏形,城北开发了占地300多亩的塞北物流中心,同时城南规划有西部车城,城北规划有航空物流中心。通过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网络和货物配载网络,减少车辆空驶,提高车辆实载率。

    5、整治维修市场,强化二级维护监管。严格二级维护,加强日常保养,使汽车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是在用车辆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的有效途径。全市现有维修企业1016户。其中,一、二类维修企业由2005年的755户发展到116户。维修市场通过几年的整顿和规范,科技含量、技术条件、管理水平、诚信服务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带有现代化气息的维修企业陆续进入市、县(区)市场,成为维修行业新的亮点。为把好市场准入关和安全性能综合检测关,09年市运管处投资700多万元建成了一条汽车A级综合性能检测线,目前已检测营运车辆3万余辆,对达不到技术等级要求的车辆要求其停止运营,维修后达到要求的方可参加营运,从而保证了运营车辆技术性能良好,降低了车辆能源消耗。

    6、开展节能竞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通过加强内部能耗管理,完善和落实节油、节气的管理制度及奖罚措施,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劳动竞赛活动,进一步增强驾驶员节油意识。06年前榆林市区有公交车121辆,均为柴油或汽油车,出租车464辆,双燃料车占20%,目前市区有公交车196辆,90%为双燃料车,出租车711辆,均为双燃料车。为了增强驾驶员节约意识,提高节能驾驶技术,按照省上安排,2009年7月,该局组织开展了全市营运车辆驾驶员节能竞赛活动,各县区共派出70名参赛选手参与竞赛,通过公平竞争,选出4名选手代表我市参与了全省“十万名”营运车辆驾驶员节能竞赛活动,取得了客车组第三名和优秀组织奖的称号。这次活动,激发了我市驾驶员学习推广节油技巧的热情,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全行业对节能减排工作认识不够。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但部分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偏重于经济效益,节能减排意识淡薄,节能减排工作中责任不明确、任务不具体、措施不配套、投入不落实,节能减排尚未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是节能减排基础工作有待加强。目前,我市节能减排的基础工作还未走上制度化、规范化,从省上到各市都设立了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及相应的机构,但宣传工作及舆论导向还有欠缺。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客货运力结构不合理,能耗高、排放超标的老旧车辆淘汰缓慢,还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工作机制和统计计量方法,对节能项目和节能产品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影响了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

    三是物流业发展缓慢,站场设施设备落后。长期以来由于对物流业缺乏认识,使得我市物流企业多,但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低,导致货运站场数量少,缺乏现代化的装卸设备和信息化的辅助设备,全市还没有一处现代化的综合货运站。

    三、下阶段工作措施

    1、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在货运行业大力推行公司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有效整合小型货运企业和社会零散运力,通过政策引导有条件的个体经营业户和挂靠车主组建规范化运输公司,鼓励其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走经营组织化、管理集约化的路子,通过高效的组织,保障零散运力及时的货源供应,实现整体货运发展的集约化、高效化、有序化。着力提高运输效率和加强物流各环节的衔接,拟在榆林市区东南西北和神木、绥德、靖边规划建设七个一级货运站,初步形成货运站场体系,以此带动货运市场集中度的提高,降低物流成本。

    2.推进货运信息化建设, 大幅度提升行业管理水平。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扶持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物流企业在我市建立物流信息服务和GPS远程调度系统,使全市重点联系物流企业90%使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处理物流业务,与重要物流及相关信息系统基本实现联网,通过信息平台,减少货运车辆的装卸次数、配载时间和空驶里程,提高运输效率;在公交站等交通节点,按照一定间距设置出租车停靠点,建立电话呼车平台,统一资源配置,出租车一旦卸完客,就在平台系统的指导下,等待呼叫。

    3.坚持发展与节约并举,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大宣传,形成合力,把节能减排工作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企业、车辆。加大推进技术进步,引导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鼓励支持节能、高效产品的推广应用。引导维修企业规范处置废油、废电池,通过企业信誉考核督促企业的废弃物按规定规范回收。 

(值班编辑:郭艳超)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