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泉院士
2016上海国际车联网与智慧交通展览会(MMC)、第三届APEC车联网研讨会(APEC-IOV)于2016年8月25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5馆隆重开幕。
26日,展会同期会议APEC—IOV城市公共交通论坛——中国公交智能化发展道路成功举办,共同探索未来公交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道路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会议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做演讲,针对目前公交智能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与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公交智能化发展的趋势,陈院士以“创新驱动和公交智能化”主题演讲给行业提出了见解。
智能网联汽车需要解放思想搞创新
首先陈院士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能故步自封,要解放思想,中国需要开发不同类型的新能源汽车,国民车、高端车、特种车等,尤其是在电池方面根据不同的车不同的特点进行改进和优化。
智能网联汽车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发展迅速,并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是具有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更便捷的出行方式,改变整个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以及整车厂的运营系统成为了未来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如何进行技术发展的产业变革?他提出来几点,首先以信息技术为引领;其次注重跨界的重要性,多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协调突破;再次,一带多技术协调发展特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挖掘开发模式、商业模式、资源组织方式和企业生态重构等多方面协调发展。
中国智能交通目前存在的5个问题
陈院士提出,目前中国智能交通发展存在5个问题。
首先是资源配置问题,公共交通的发展需要聚合多个部门的资源,但目前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分配和布置、资源共享还存在比较大的阻力,缺乏统一规划
智能化管理问题:公共车辆在途运行时间可靠性低,公交调度与道路交通管控的脱节,缺乏突发事件下的公交网络调度协调指挥技术。
新型智能公交问题:缺乏面向中国现实环境的系统性规划与设计指导,目前BRT网络规划与城市规划、轨道交通规划及常规公共交通网络规划脱节,造成了部分城市投资资源的浪费。
灵活公交服务问题:最后一公里问题难以有效解决,无法有效到达小区或到园区致使很多人选择自驾出行;无法对公交运营商与两类使用者利益的平衡,以及更为强大的计算工具加以支撑。
智能交通发展需要面向乘客、面向运营商、面向政府,达到多方平衡。
四种可行的新技术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智能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陈院士也给出了四种解决方案。
第一、车联网、路联网及车路协同:通过发展车联网、路联网及车路协同,充分发挥道路的运能和车辆的通行效率,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及球队公共交通的影响。
第二、多模式交通:主要路段采用大运能的交通工具的最后一公里采用多种形式的互补交通方式,;利用互联网手段协调各个路程的交通工具,减少整个路程的时间
第三、自适应分布式交通信号协调控制,通过排队长度进行交通信号配对,有效提升交叉口的通行效率,通过本地化处理及时满足公交车辆的信息调度请求,优化公交运行效率。
第四、分时租赁共享:利用互联网思维发展汽车共享,降低公共交通的运维压力
智能交通未来发展的4个趋势
对于未来智慧交通发展的趋势,陈院士说,未来智慧交通是在交通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技术。
对交通管理、交通运输、公众出行等交通领域全方面以及交通建设管理全过程进行管控支撑。
使公告交通系统在区域、城市甚至更大的时空范围具备感知、互联、分析、预测、控制等能力。
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为通畅的公众出行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服务。
最后,陈院士也分享了在宇通和中兴观察时,新能源无线充电的充电模式,在传统充放电技术遇到瓶颈的时,无线充电因其具有省地、省人、省电、安全等颠覆性创新优势,成为最匹配的目的地充电的充电模式,且无线充电设施规划建设可以主动适应当前电网能力,让充电设施建设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