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公路物流 >> 物流政策 >> 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中国国情 2012年7月20日9:10

    甘政办发〔2011〕301号 2011年12月19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现代物流业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有机整合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的复合型服务业,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别是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由于现代物流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对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促进我省物流业快速发展,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全省物流业也进入了整合、推进和提升的新时期,为“十二五”期间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物流行业规模快速扩大。

    2010年,甘肃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2399.63亿元,全社会货运量达2.91亿吨,货物周转量达1607.25亿吨公里,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的货物运输量分别占总运输量的82.91%、16.98%;全省从事物流的各类企业近3000家,从业人员30多万人,占全省总就业人数的1.34%左右;新兴第三方专业化物流发展迅速,年业务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物流外包趋势明显。中铁快运、中铁行包、中铁现代等一批国内大型专业化物流企业纷纷落户甘肃。

    (二)物流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和管道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物流运输网络初具形态。陇海、兰新、甘青、甘武、宝中等铁路线和10条国道、30余条省道、900余条县乡公路、1300多公里内河航道、4000多公里输油(气)管线以及快速发展的民用航空共同构筑的多层次综合运输网络覆盖全省,基本形成了铁路运输干线化、公路运输网络化、民航运输辐射化、管道运输系统化的布局。全省范围内涌现了一批以发展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货运场站、货物分拣中心、大型仓储配套设施等日趋完善。以新式自动化仓库、托盘、货架、集装箱、自动分拣装备为代表的新型物流技术装备和工具开始应用,物流效率有了较快提升。

    (三)物流信息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全省公用通信网的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2010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5.5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47.85亿元,增长25.97%;邮政业务总量8.49亿元,增长5.39%。201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11.9万户,比上年末下降9.26%,其中城市265.36万户,下降7.2%;农村146.54万户,下降12.77%;移动电话用户1390.08万户,本年新增195.71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09.5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6.45%。与此同时,甘肃省道路信息化建设较快发展,省运输信息中心及14个市州级道路信息中心、86个县市区级信息站、150个运输企业信息站相继建成,初步实现了公路运输四级联网运行。“甘肃运输信息网”、“甘肃电子商务网”、“甘肃物流网”、“甘肃邮政网”等一些专用物流信息网络相继建成开通,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车辆跟踪服务系统、道路运输视频系统投入使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四)物流政策环境大幅改善。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业,将现代物流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培育发展,先后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意见》(甘政办发〔2002〕53号)、《关于加快我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甘政办发〔2002〕65号)、《关于推动农村邮政物流发展支持邮政服务“三农”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09〕122号)等文件,通过用地保障、财税扶持、融资支持、便利通行等政策扶持,推动物流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快速转变。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优势、机遇和挑战

    (一)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甘肃位于中国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接合部,地处西北地区的中心位置,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坐中联七、濒藏临疆的区位优势,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对西北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其市场辐射范围约345万平方公里,覆盖人群超过1亿人。新亚欧大陆桥横贯甘肃全境,1200公里的甘肃段占据陆桥中国部分总长度的1/3。省会兰州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核心位置、黄河经济带一级开发轴线和陇海、兰新经济带二级开发轴线的交汇处,是进入新疆、青海的咽喉要道,是陇海线、兰新线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和辐射源。

    2.综合交通枢纽优势。甘肃是西北地区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运输兼备的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是联系全国并通向中亚、西亚的重要交通枢纽、邮电通讯枢纽和能源运输大通道。陇海、兰新、包兰、兰青4条铁路干线和国家四大主干光缆在此交汇,312、212、109、310等10条国道主干线在省内纵横交错,4条输油管道、5条输气管道主干线通过甘肃境内,以兰州中川机场为中心,敦煌、嘉峪关、庆阳、夏河等覆盖大部分市州的支线机场为触角的航空网络正在形成。今后几年,随着兰渝铁路、兰成铁路、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等铁路建设项目和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兰州枢纽编组站、兰州新客站等铁路枢纽配套工程的建设完成,以及公路、航空建设力度的加大,甘肃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将进一步完善,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交通要冲和物流集散地位更加突出,必将成为西北地区物资商品的后勤保障、实物配送的重要物流枢纽。

    3.产业体系优势。甘肃产业基础较好,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食品、国防军工等为主的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近几年来,甘肃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等新型能源产业,打造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10兆瓦光伏发电基地,由此带动电力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原材料供应与产品生产形成了对工业物流的强大需求。同时,甘肃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适合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种子产区、第三大马铃薯产区和五大牧区之一,也是种植酿酒葡萄的最佳生态区之一和高原夏菜、瓜果、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基地,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

    (二)机遇。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随着我省经济总量扩大、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化步伐加快、外贸依存度提高,尤其是特色优势产业(有色金属、大宗农副产品、陇东煤炭和石油天然气)的快速成长和三大基地建设,必然带来物流需求总量的急剧增加。“十二五”期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5年突破7500亿元。按照经济发展与物流需求的关系初步测算,届时我省物流需求将达到1700亿元左右。

    2.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支撑。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全国四大区域之首。随着我国区域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快,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大协作日益成为经济生活的常态。积极推行扩大内需政策,也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动力,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将不断加快,东西协作将进一步密切。

    3.信息技术、运输装备快速发展,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我省物流业和物流信息化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条形码、智能标签、信息管理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信息扫描及射频识别技术、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不停车自动缴费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等现代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为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电子信息基础。

    4.国家支持力度加大,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甘肃五大战略定位,其中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三大战略定位,物流业是直接受益的行业。国家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了九大物流区域,其中就包括以兰州等省会城市为中心的西北物流区域,还确定兰州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予以重点支持。同时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改西部〔2009〕1500号)中,天水作为次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平凉、陇南、庆阳等地区,交通枢纽地位明显。2011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支持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国八条”,从税收、土地、交通收费、市场准入、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加大投入和农产品物流八个方面提出了支持物流业发展政策措施,物流业又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三)挑战。

    1.经济总量小,发展能力弱。我省人口占全国的1.91%,而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04%左右。与2000年相比,2010年我省除进出口总值和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有所提高外,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其他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均低于2000年,发展能力弱的问题还十分突出。

    2.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弱。2010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处在全国后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9.02%,与全国的差距由2000年的1364元拉大到59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7.86%,与全国的差距由2000年的825元拉大到2494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的份额由2000年的1.06%下降为0.87%。

    3.基础条件差,物流成本高。交通基础设施总量少、水平低、性能差是制约甘肃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铁路覆盖密度小,干线通过能力不足,铁路运力明显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公路网密度不足,等级结构不合理,农村公路通行条件差,全省还有31个县没有通二级以上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民航客货吞吐量小,机场等级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运输场站建设滞后,运输装备条件不高,制约了交通运输功能的整体发挥;邮政电信服务水平与全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物流成本高,省会兰州距天津2000余公里、距阿拉山口2500公里、距连云港近2000公里,每吨商品仅铁路运费比东部沿海要高出200元左右。

    4.经济结构不合理,互动能力弱。第二产业比重低,第三产业不发达,重型工业结构刚性强,产业链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市化进程慢,农业人口多;工业增加值中的非公比重、中小企业比重分别约占20%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地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高寒阴湿山区发展落后。经济开放程度低,参与国内外经济循环不足,省际之间、省内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三次产业之间互动性不足。

    5.企业缺乏现代物流理念,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我省部分大型工业企业拥有自己的运输物流部门,未充分意识到第三方物流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方面的重要性,缺乏对企业内部物流业务进行重组剥离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产生和发展,致使企业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不能转化为社会化有效的市场需求,从而制约了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形成和物流企业业务发展空间的扩大。

    6.物流产业自身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主要有:(1)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仓储设施比较陈旧落后,现代存储技术方面建设不足,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速度比较慢,高效专用运输车辆较少,大部分都是普通货车,运输车辆现代化程度较低,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程度较低。(2)行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物流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整体上处于小、少、散、弱的状态,并且大多数物流企业仅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缺乏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库存管理、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无法满足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要求,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服务网络。(3)专业人才匮乏。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物流企业家与各类物流专业人才队伍。我省物流专业教育与培训力量相对薄弱,而且现有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全省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4)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物流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和行业发展不平衡。从地区分布看,我省现有近3000家物流企业,其中一半以上集中在兰州市,陇南、甘南、临夏等市州物流企业数量还较少。从行业分布来看,目前我省已有的物流企业主要以仓储运输为主,且市场中成规模的物流企业大多是铁路运输、交通运输、航空运输部门所属的企业,或与有关企业联合形成的物流配送企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5)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货运信息不对称。由于缺乏整体物流信息服务网络,物流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造成货运信息不对称,导致货运车辆空返现象严重,影响整体运输效率的提高。(6)体制机制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权威的物流发展规划,政府管理职能整合力度不够,物流业发展基本是沿着原有轨道进行,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现象突出;一哄而上搞物流,低水平重复建设,多数物流建设项目属于供应能力的数量扩张,而不是通过整合原有资源来提升协同供应能力,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

    此外,在现代物流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也比较滞后。

    三、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要求,围绕“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一主五副、两大重要节点”(“一主”即建设兰州西北区域物流中心;“五副”即建设酒嘉、天水、平庆、金武、张掖地区性物流中心;“两大重要节点”即建设临夏、陇西物流节点)物流业发展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强化基础为手段,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努力营造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推进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信息化、规模化、国际化,建设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服务高效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形成区域分工合理、重点突出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促成物流业与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相结合。发挥政府鼓励、引导和支持作用,营造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培育和扶持一批物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尤其是骨干龙头企业创新物流运作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2.坚持开发开放与整合资源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共谋发展,培育一批物流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鼓励我省物流企业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建立优势互补和协作共进的物流服务体系。

    3.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全省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积极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打造一个物流核心圈、四大物流通道、六大物流枢纽、六大物流集聚区,重点发展有色冶金、煤炭、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产品物流,重点建设物流节点城市、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城乡配送系统。

    4.坚持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加大“上争”、“外引”、“自融”力度,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强度,加强物流项目建设,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各类物流企业积极向采购、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物流金融等领域拓展,推动物流中心、分拨中心、配送终端的设施共享和功能互补。

    5.坚持服务发展与壮大自身相结合。结合我省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服务于构建“六大片区”为主体的工业化城镇化格局和“一带三区”为主体的农业格局,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支持物流企业全面参与相关行业、相关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不断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加快向现代物流服务提供商、供应链集成商转变,形成物流业与我省重要优势产业联动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经过5—10年的努力,打造一个物流核心圈、四大物流通道、六大物流枢纽、六大物流集聚区,构建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技术信息、物流政策三大平台,实施九大物流工程,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贯通东西、连接南北、服务西部、辐射中亚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体系。

    1.阶段目标。

    ——到2013年,初步形成以物流园区和大型综合性物流基地为核心,以专业化物流中心为配套,以城市配送中心为延伸的层次分明的现代化物流空间体系框架,实现甘肃既有物流资源整合的突破。

    ——到2015年,基本建成服务高效、快捷、优质的现代物流体系,并将甘肃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物流节点,提高物流业自主创新能力,物流业发展水平达到国内平均、西部领先水平。

    2.预期指标。

    ——力争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物流增加值由2010年的286.4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00亿元。

    ——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使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18.5%下降到2015年的15%以下。

    ——力争到2015年底,经营规模10亿元以上物流企业集团达到5家左右,1亿元以上物流企业超过10家,5000万元以上物流企业超过30家;达到国家3A级标准的物流企业不少于30家,4A级物流企业不少于20家,5A级物流企业达到10家;建成15个大型物流园区,创建国家两业联动试点单位10家,国家物流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企业30家。公共物流区处理的货物量占全社会货物处理量的比例提高到20%左右,物流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

    四、甘肃物流产业布局

    根据全省产业布局、区域规划和各市州资源、区位和商品物资流向等因素,按照建设大通道、构筑大枢纽、发展大物流的思路,着力构建“物流核心圈—物流通道—物流枢纽—物流聚集区”等多层次、广覆盖的现代物流布局体系。重点建设“一个物流核心圈、四大物流通道、六大物流枢纽城市、六大物流聚集区”,建设一批特色物流中心,最终形成主干线贯通、支线流畅、覆盖全省、服务西部、面向中亚西亚的多层次、全方位、多功能并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物流产业新格局。

    (一)建设一个物流核心圈。

    立足区位交通优势,充分发挥兰州作为西北商贸中心和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的作用,建设以兰州为中心、兰白都市圈为依托的物流核心圈。突出东部沿海与西北地区物流通道、西北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交汇点作用,加快西北商贸中心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进程,把兰州建成国家开发新疆、西藏、青海等边疆省区的战略后方基地、物资供应和转运基地,以及与中亚各国和欧亚大陆桥沿线国家合作发展的国际物流中心。

    (二)建设四大物流通道。

    1.新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以兰新、陇海两条铁路干线和连霍高速、国道312线、国道310线等3条公路干线为主线,以兰州铁路运输枢纽、兰州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兰州中川机场、兰州水运港口和天水、陇西、武威、张掖、酒嘉铁路、公路运输枢纽为核心,以金昌、敦煌、嘉峪关机场和马鬃山边境口岸为依托,全面强化与天津港、连云港和内蒙、新疆各口岸的协作,构建横贯甘肃东西的新亚欧大陆桥物流国际大通道。

    2.甘川渝物流通道。以宝成、兰渝、兰成(规划在建)3条铁路和国道213线、国道212线,兰海高速(在建)、兰郎高速4条公路干线为主线,以兰州铁路枢纽、公路运输枢纽和民航枢纽为核心,以甘南、临夏、陇南道路运输物流中心,夏河机场和将要建设的陇南机场为依托,辅之陇南、临夏水运,构建甘肃入蜀通渝、紧连省会兰州的省际物流通道。

    3.青甘宁内蒙物流通道。以包兰、兰青、干武、金武、嘉策等5条铁路以及京拉高速、国道109线、兰营高速(规划)、双营高速、金武高速、金大快速通道等6条公路干线为主线,以兰州铁路运输枢纽、兰州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兰州中川机场为核心,以白银、武威、金昌铁路运输中转站、道路运输物流中心和兰州、白银两大水运港(规划)为依托,构建连接青甘宁内蒙的物流大通道。

    4.甘陕宁物流通道。以宝兰铁路干线、西平铁路、银西铁路和兰青—福银—青兰高速、国道309线为主线,以兰州、天水铁路枢纽、民航枢纽、国家公路枢纽和平(凉)庆(阳)公路运输物流中心、庆阳机场为核心,构建甘陕宁金三角物流通道。

    (三)六大物流枢纽。

    依据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等条件,以资源带动、产业推动、消费拉动、交通枢纽联动等模式,重点建设兰州、天水、庆阳、金(昌)武 (威)、酒(泉)嘉(峪关)、陇西等六个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物流规模较大、市场发育较好的物流枢纽,并依托甘肃省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专业物流中心。

    1.兰州物流枢纽。抓住国家把兰州确定为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21个物流节点城市之一和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的重大机遇,以兰州新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其沟通全省和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推进兰州铁路枢纽建设和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兰州航空口岸开放和“无水港”建设进程,积极争取在兰州建设保税物流园区和西部有色金属期货交易市场,以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园区为核心,以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建设生产服务型、商业服务型、货运服务型、国际贸易服务型和专业服务型的物流园区,把兰州建成带动全省、服务西北、辐射全国的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区域物流中心和连接中亚、欧洲的国际物流基地。在发展重点上,要加快推进6园5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即兰州国际物流产业园、兰州陆港(青藏)物流园、兰州钢材物流园、兰州汽车物流园、安宁医药物流园、西固石化物流园和兰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兰州粮食物流中心、中川空港国际物流中心、甘肃烟草物流中心、甘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统一配送中心。

    2.天水物流枢纽。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依托天水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等先进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建设装备制造物流基地;依托天水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中国航天育种基地的科技优势,努力打造特色农业物流。重点抓好天水道路运输物流园区、天水甘泉物流园、中国供销物流园、秦州西十里物流园区、星火机床物流园、天水华天微电子物流园、中国花牛苹果城、陇东南区域粮食现代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构建甘肃东部物流枢纽。

    3.庆阳物流枢纽。立足资源优势,以服务石油、煤炭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为中心,依托庆阳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抓好庆阳能源化工基地物流园区、庆阳综合物流园、西峰现代物流园、正宁周家煤电工业集中区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加强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等专业物流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

    4.金武物流枢纽。依托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优势,突出资源型城市的特征,积极推动工业企业与物流的剥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河西堡太西煤业集团500万吨物流园区、武威千万吨级煤炭集疏中心、武威农产品物流园区等项目的实施,规划建设有色金属原料交易市场和化工产品集散中心等项目。

    5.酒嘉物流枢纽。充分发挥矿产、风电、冶金工业基地和国家级公路主枢纽的优势,重点发展清洁能源、石油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等产业为主的通道经济,重点抓好嘉峪关大友物流园区、酒泉风光谷现代物流、酒泉风电工业园区、酒泉春光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酒泉特尔鲜、大敦煌物流、宏峰物流配送等项目建设,形成区域物流枢纽。围绕风光电总装企业“超大、超长、超重”设备的运输业务,重点建设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产品供应链集成的现代物流聚集区,形成以酒泉为中心,辐射带动新疆、张掖、武威、白银和周边国家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物流。

    6.陇西物流枢纽。依托陇西中天医药产业园构建一个区域中心(主园区),打造两个发展平台(文峰、首阳),建设两条长廊(316国道、长安路),形成一个辐射中心,带动定西、陇南、临夏的陇药产业物流,把陇西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中心、中药材提取加工基地和现货期货交易市场,打造成全国中医药产业物流中心。

    (四)六大物流集聚区。

    1.兰白定物流集聚区。强化兰州、白银之间的协调配合,联手解决兰州发展空间不足和白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面临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定西市马铃薯规模化生产和中药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的优势。该区域重点发展能源及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及中藏药、物流信息平台、无水港等现代物流基地,力争把该区域建设成为国家级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成为带动全省物流业发展的龙头地区。

    2.酒嘉物流集聚区。该区域具有资源、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等优势,应围绕冶金、煤炭、石化、新能源开发及装备制造、棉花、酿酒葡萄、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建设现代物流基地,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钢铁生产供应链物流和农副产品、商贸物流,使之成为带动我省西部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以及联结新疆、青海、西藏和中亚各国的桥头堡。

    3.天成物流集聚区。该区域物流业的发展要围绕区内矿产资源丰富、装备制造企业密集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建设装备制造业、生态农业及绿色农产品加工等现代物流基地,成为支撑和带动我省东部区域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以及联结陕西、宁夏、大西南和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前沿。

    4.金张武物流集聚区。该区域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重要的节点,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和稀贵金属冶炼中心,是甘肃重要商品粮产区,同时也是我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该区域的物流业发展应围绕有色金属、煤炭、粮食、酿酒葡萄和农产品加工等,建设相应的现代物流基地。

    5.平庆物流集聚区。该区域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是我国新兴的石油化工和能源基地、陇东商品粮基地、出口型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该区域的物流业发展应围绕石油化工、煤炭、粮食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建设相应的现代物流基地。

    6.南部物流集聚区。以临夏、甘南为中心,依托农业、养殖业和旅游业,发展以特色农产品、牛羊肉等养殖产品为主的冷链物流,促进旅游消费品物流发展,构建南部冷链和鲜活农副产品综合物流基地。

    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建立智能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协调发展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多式联运的现代运输网络。

    1.陆路通道。完善公路路网结构,以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构建“一横六纵”综合运输大通道,大力发展农村公路,改造升级干线公路,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形成市市通高速公路、市县通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的公路网络。到2015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3600公里。铁路建设方面,强化路网主骨架建设,加快省内重点干线和支线建设,增加路网密度,改善技术条件,实现干线快速化和大能力化。到2015年,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6000公里以上,力争实现铁路覆盖全省14个市州。

    2.水运通道。调整优化港口结构,拓展港口功能,明确港口定位。“十二五”期间,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安排部署,通过兰州新港建设、黄河兰州段梯级改造、刘家峡港区航运工程建设、黄河白银段与宁夏段省际间通航建设4项工程,实现兰州、白银、宁夏通航。发挥内河水运优势,重点建设兰州、临夏、陇南、白银四大港口码头服务体系。

    建设以黄河为主的水上运输大通道,依托黄河、嘉陵江“两大水系”,重点实施水运“四大工程”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000公里,其中等级航道里程达到800公里。

    3.航空通道。合理布局省内机场,进一步拓展民航运输网络规模,大力发展支线航空。以兰州中川机场和敦煌机场为中心,建设金昌、庆阳、夏河、张掖、陇南等支线机场,基本形成以兰州国际空港为中心的干支结合的航线网络。大力发展国际航空货运和航空快递,拓展航空过境、中转和直达运输等各类服务。

    4.管道运输通道。发挥管道运输的独特优势,抓住国家调整能源布局的机遇,配合国内油气资源开发和油气进口,完善省内管道网络,加快发展天然气、石油、煤制气等各类管道运输,形成完善的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线网络。实现全省14个市州通天然气的目标。

    5.交通运输枢纽。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国家级和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建设,继续提升兰州在国家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加强酒嘉、天水、平庆、金武、张掖等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增强合作、武都、陇西、敦煌等地区级交通枢纽中心功能,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形成以兰州枢纽为核心、区域枢纽为中心、地区级枢纽相配合的多层次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二)大力促进物流信息化建设。

    1.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物流信息化的宣传、交流与推广,加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投资力度,通过统筹整合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构建政府主管部门、金融、税务、海关、工商、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邮政等与物流相关行业的综合信息平台,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以建立电子口岸、综合运输信息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为突破口,加强与大型物流园区(中心)和大型生产、流通企业的融合,实现行业之间资源共享和信息共用,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2.推动企业物流信息化。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运用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开发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以信息化构建物流服务核心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条形码、智能标签、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不停车自动缴费系统等新技术,提高现代物流信息体系的技术水平。引导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网络系统,实现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物流企业及相关的银行、财税、工商、海关等单位联结,对物流各环节进行适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全面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

    (三)发展培育物流市场。

    1.鼓励大型工业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流程再造,运用供应链管理理念、模式和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的一体化运作。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快周转,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型二产企业要逐步把物流系统与生产制造系统分离开来,将原材料及零配件采购、运输、仓储、产成品整理、配送、回收等物流服务业务有效分离,实现主辅业务分开。有条件的企业可把分离的物流系统组建为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实现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的转型。积极支持生产企业实行物流业务外包,将物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促进企业物流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

    2.积极培育大型龙头物流企业。按照“扶大、扶优、扶强”原则,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在规划中的核心物流圈、物流枢纽城市、大型物流园区重点建立一批以现代理念和现代设施武装起来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物流专业公司。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企业改造升级或兼并重组,在各行业、各物流领域和各重点物流环节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综合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龙头物流企业,使之率先发展成为物流业的骨干力量,以带动全省物流业的整体发展。

    3.扶持发展中小物流企业。通过改善金融物流服务,建立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支持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行业的中小物流企业完善功能和延伸服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改善组织管理,更新物流理念,找准市场定位,加快企业升级改造步伐,通过资产重组,业务融合和流程再造,创新个性化服务模式,扩展物流服务网络,满足多样化的物流市场需要。

    4.培育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放宽市场准入,取消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外贸、批发和零售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资料和医药等行业物流。鼓励各类物流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跨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构建物流服务体系,实现物流企业经营主体、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物流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满足工商企业的综合性、全过程物流服务需求。

    (四)积极转变物流增长方式。

    1.发展高端物流,提高行业附加值。调整物流行业内部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关联度强、贡献率大、科技含量高的高端物流行业。鼓励我省物流企业进入大型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参与高端物流业务的竞争。重点发展航空快递运输、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第三方物流、物流咨询和国际货代等业务。

    2.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物流。节约用地、用能、用水,通过科技手段和管理创新,走集约式、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无污染、低能耗、更安全的要求,进一步规范物流作业流程、提高物流效率。制定物流环保标准,鼓励企业实施绿色运输管理、绿色包装管理、绿色流通加工,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推动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废弃物回收的逆向物流,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支撑。

    3.发展新型运输服务方式。鼓励创新运输服务方式,解决由于运输方式落后和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带来的多次搬倒、多次拆装等问题。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航空快递运输。推广应用厢式货车、集装箱车辆,开发使用专用车辆。优化交通组织,提高运输速度和效率,降低成本和减少浪费。加快推进单元装载化,推行以托盘化为核心的单元装载方式,统一托盘标准,开发托盘共用系统。鼓励物流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提升物流装备技术水平。

    (五)加快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1.大力发展产业物流。积极发展商贸物流。结合城市建设和发展目标,建设一批有示范效应、有较强辐射能力、具备相应层次功能的城市商贸服务产业物流项目。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发展面向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支持城市大型连锁企业加强内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特别是生鲜食品配送中心的建设,结合商品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的改组,鼓励其延伸服务功能,建设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和统一配送的商品、物资配送中心。大力发展连锁超市、便民店、专营店等多种新型商业模式,逐步构建安全、快捷、运作规范的现代商贸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省连锁企业销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左右。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加快以粮食物流、烟草物流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为重点的农产品物流建设步伐,构建农业生产资料储备配送和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建设,鼓励和支持重点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信息化水平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鼓励建设和改造一批与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产地到销地的直接配送方式,加强主产区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促进大型连锁超市、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积极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加快我省“一体两翼”(以兰州粮食现代物流聚集区为主体,以河西区域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和陇东南区域粮食物流中心为两翼)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粮食“四散”化(散装、散卸、散存、散运)作业,提高粮食流通率;积极发展烟草物流业,在我省现有比较完善的烟草物流配送基础上,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升功能,努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烟草物流联网和现代卷烟物流体系;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围绕我省马铃薯、洋葱、高原夏菜、果品、中药材、牛羊活畜等特色大宗农产品的优势,新建和扩建一批冷藏保鲜库,配置相应的冷藏保鲜车,保证生鲜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在收购、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处于所需低温环境,减少物流过程中的变质和污染损耗,保障生鲜农产品上市质量。建设“高原夏菜、西菜东调”生产和销售基地。构建农产品“旺吞淡吐”调控平台,引导农产品均衡上市,有效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积极发展医药现代物流,依托我省丰富的药材资源优势,强化医药物流企业与医药生产企业、连锁零售药店及其他医药批发企业战略合作,加大医药物流技术设备投入,积极引进、研发、推广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自动化仓库等现代医药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积极发展医药仓储、分拨、配送、信息等综合物流服务。支持本土医药物流企业积极参与省内外医药物流网络建设,加快推进陇西“天下药仓、华夏药都”建设。积极利用陇西全国首家中药材期货市场,使之成为西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成为汇集中药材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交易平台和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中药材物流中心。大力发展邮政物流。支持邮政企业开展农村邮政物流业务,着力打造管理集约化、网络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村邮政物流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支持邮政企业发展农村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医药产品、中小学教材等连锁配送服务。

    2.积极推进区域物流。充分发挥甘肃作为全国地理中心和物流节点的优势,加强与周边省区和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鼓励企业开展能源、矿产、生产性原材料和农产品的国际采购、加工、出口、配送等业务,加快制造业、流通业与国际物流体系的融合。适应东部产业转移趋势,加强与省外物流企业的合作,重点在天水、兰州、白银、嘉峪关、玉门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建立符合转移产业生产经营模式的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对外开放的窗口建设,争取“十二五”期间兰州中川机场航空口岸对外籍飞机开放,敦煌机场实现对外通航。积极推进在兰州、嘉峪关、金昌、天水等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无水港”、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争取在金昌、天水设立海关,将兰州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立出口加工区。进一步降低货物进出物流成本,提供快捷畅通的贸易便利条件。加快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营造良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以适应区域经济合作的需要。

    3.建设公共物流应急体系。结合实际,建设应对不同类别突发事件的物流安全保障体系,就应急物资的采购、储运、调拨,制定应急预案,优化物流应急作业组织和程序,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切实保障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和城市经济正常运行,提高城市综合应急减灾处理能力。

    (六)实施九大物流工程。

    1.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加强新建铁路、公路和机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设计,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提高多种运输资源使用和物流运行效率。要加快建立多式联运建设和运营协调机制,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协调配套运行。依托现有铁路、公路、机场及货运场站等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一批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转运设施,尤其是新建、改造一批铁路专用线和装车点,重点解决铁路与公路、民用航空与地面交通等枢纽不衔接以及各种交通枢纽互相分离带来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多次搬倒、拆装等问题,提高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减少空载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

    2.物流园区工程。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依靠铁路、空港、公路场站等交通枢纽优势,围绕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等物流需求集聚地,在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根据城乡发展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运输场站、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以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的物流园区。依托物流园区建设,培育一批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争创一批知名物流服务品牌,提高物流服务影响力和知名度。物流园区建设应严格按照规划进行,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同时也要防止出现新的“圈地”现象。

    3.城市配送工程。调整优化城市物流配送设施布局,完善城市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的物流配送网络建设,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大中城市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支持发展专业化物流,加快建立食品、药品、蔬菜、日用消费品、图书、建材、鲜活冷链等物流配送体系;重点培育专业商贸物流企业,采用物流信息系统,整合商贸供应链上下游关系,提高运转效率;优化邮政服务网络资源,提升城市与农村、商贸与工业相结合的现代邮政物流服务水平;支持和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加快发展城市居民重要消费品连锁配送服务,发展小批量、多频次、时效性强的直接配送、“门到门”配送;积极推广放心主食工程,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统一的主食加工、配送中心,政府帮助其优化整合市场,取缔不符合规定的加工窝点,确保广大居民能吃上放心主食;加快建立城市应急物流体系,制定应急物流预案,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省的应急物流保障系统,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提高危机状态下的快速反应能力。

    4.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在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物流集聚区和交通枢纽,加快大宗商品物流系统建设,形成若干个如粮食、煤炭、化肥、棉花、矿产品、农产品、钢材、机电、建材、机械装备等物流系统。积极支持大宗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贸易与物流方式的创新,鼓励大型流通企业与品牌生产企业加强合作,发展总经销、总代理等现代贸易方式;支持流通企业发展销售和物流网络,鼓励发展直达供货、加工配送等现代物流方式,减少仓储运输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加强大宗商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加工机械、装卸设备和运输车辆等。加快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农资连锁经营、农副产品流通三大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构建连接城乡、双向流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新建和改造一批物流中心、专业市场、连锁网点,组建一批大型农资流通企业,扩建一批县域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和乡镇超市、村级农家店,形成以大型龙头企业为骨干、区域性配送中心为支撑、遍布乡村的放心店为终端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

    5.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加强对制造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和促进,引导生产与流通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方式。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模式与技术改进企业现有业务流程,将企业的物流资产、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原料采购、供应、销售、运输、仓储等一体化运作,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开展社会化物流服务,以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积极支持物流企业加强与制造企业合作,全面参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或与制造企业共同组建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6.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做好物流标准化的协调和组织工作,按照国家标准,尽快研究制定适应我省物流业发展需要,与国际、国内接轨的物流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促进各种物流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标准协调一致。鼓励企业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推广应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开展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标准化试点工作。鼓励物流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以物流的标准化促进物流的现代化。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和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物流统计基础工作,贯彻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

    7.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加快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行业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重点建设电子口岸、综合运输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鼓励城市间、行业间和企业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支持物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业务流程,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实现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积极支持企业开展信息发布和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业务,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8.物流科技攻关工程。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适时启动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积极推广集装箱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推行托盘化单元装载运输,大力发展集装箱车、重型载货汽车、大吨位厢式货车和甩挂运输等组织方式,降低物流成本。鼓励物流企业采用条形码、智能标签、立体仓库、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支持物流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物流技术设备,提高物流技术装备水平。

    9.应急物流工程。建立应急生产、流通、运输和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紧急调用。建立多层次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保证应急调控的需要。加强应急物流设施设备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协调。

    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召集人的甘肃省现代物流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物流资源整合、产业布局和跨区域的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本规划的实施,形成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按照工作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并加强指导和监督,努力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物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研究制定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投资、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在财政资金安排上,要支持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物流人才培养、物流科技研发和物流基础性工作,通过建立重点物流项目库,设立“甘肃省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物流企业的运输、仓储、配送、信息设施和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积极争取国家在中央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方面对重点物流项目的扶持政策,对采用物流信息系统、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的,优先列入各级政府科技创新资金和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国土部门要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时,对纳入规划的物流重点项目用地给予重点保障,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可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优先安排。对政府供应的物流用地,应纳入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依法采取招标、拍卖或挂牌等方式出让。积极支持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提供物流服务,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应按规定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出让收入依法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税务部门要抓紧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并在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的基础上全面推广。结合增值税改革试点,尽快研究解决仓储、配送和货运代理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的问题。研究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政策,既要促进物流企业集约使用土地,又要满足大宗商品实际物流需要。铁路部门要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对于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的物流园区、工业企业物流设施,需要与铁路接轨的,应当积极支持,在接轨政策和运力计划安排上给予倾斜;要积极支持工业企业和物流企业改造提升现有铁路专用线资源,鼓励企业发展战略平台,实现铁路和地方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三)改善经营环境。

    完善物流法规政策体系,制定物流配送车辆通行便利措施和降低物流企业规费负担的政策,积极清理向货运车辆收取的各种费用,严禁违规对物流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评比。进一步降低过路过桥收费,按照规定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控制收费公路规模,优化收费公路结构。加大对高速公路收费的监管力度,撤并不合理的收费站点,逐步降低偏高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大力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提高车辆通行效率,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加快研究制定城市配送管理办法,有效解决城市中转配送难、配送货车停靠难等问题。进一步完善物流市场准入制度和交易规则,规范经营行为,清理和废止各类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规定,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对物流企业资质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条件,改进资质审批管理方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规范物流企业的经营行为,倡导合法诚信经营,创造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

    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创新服务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外引内联,鼓励不同所有制投资者,尤其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物流项目的建设和发展物流企业,把物流业发展的立足点放在鼓励民营、吸引民(外)资、利用民力、发展民企上。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企业债券、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积极搭建物流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完善物流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缓解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扩大开放与合作。

    加快推进物流管理体制改革,打破物流管理的条块分割,加速我省物流业国际化进程。合理规划全省陆路航空口岸布局,改善口岸通关管理,提高通关效率,促进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加强同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加快与国际物流业接轨,提高物流业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程度。

    (六)积极培育和引进物流人才。

    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支持我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通过开展物流工程和管理的本科教育等方式加强物流相关学科建设和产学研基地建设,深化物流领域方面的课题研究,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努力培养物流经营管理与技术开发人才,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加强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提高现有物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体系,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计划地对现有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加强商贸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实施人才激励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和熟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高级人才,为我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七)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

    积极培育和发展物流行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强化物流协会的整合和建设,引导协会履行服务、自律和协调职能,发挥协会在规划研究、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和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促进物流行业规范自律,推动物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值班编辑:邓大全)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