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山城----温岭市,河网纵横、岛屿密布。该市水域乡镇原有松门龙门港(北港)渡口、坞根东门渡口及滨海新港等多个渡口。
近年来,该市对海岛及河网交错水域镇交通投资给予重点倾斜,拆渡建桥将渡口退出历史舞台。
温岭市随着金清江大桥全线通车,该市首次迎来滨海新港渡 “建桥拆渡”的喜讯,从而使这座百年老渡,失去了渡船送客的运输功能,退出了摆渡过河的历史舞台。
建桥拆渡,沿江两岸出行不再看天色行事。由于水网地带的特殊地理位置,成百年来,居住隔岸相望沿线村民的日常劳作,外出贸易及学生就学等渡船年均输送量达31万人次。尤其是隆冬季节,常受强风、雨雪等灾害天气的频繁光顾,潜伏着安全隐患。
尽管政府和管理部门对渡船设施以及渡埠(室)等乘船环境面貌得到改善,但恶劣的水上环境仍让人防不胜防,乘客落水及随带物品造成水毁损失等事件,仍有发生,水上出行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采访中,常年居住在大桥北岸泥涂村的陈大爷告诉记者,“他世代居住在这个集镇里,上世纪年代过河的渡船全是木质船只,坐在船舱里摇摇晃晃不说,特别是过渡遇到风浪或雨雪冻冻等恶劣天气,坐在船里真是让人提心吊担呀!到了上世纪末,水泥船替代了木质。
随后钢质船又替代了水泥船,虽然渡船稳定性得到了改善,运载能力也得到的提高。尽管运输工具和运输能力在不断改观,可天有不测,总难以预料。碰上集市、蓬年过节,采购年货或走亲访友人流猛增,渡船难免就会超载运输。另外,渡船运输也不可能随叫随到,会有间隔时间及渡工的效益等因素,超载等违规事件也会发生,更谈不上满足出行需求……”陈大爷说。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时今,随着金清港大桥的建成通车,75省道南延段的大桥正在抓紧施工,通车在即。两桥通车后,结束了近百年来,以渡船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出行历史。
编织渡口安全网,保障沿江群众安全出行。温岭拆渡建桥宣告了新港渡摆渡过河的运输方式,但该市仍有2处渡口肩负着两岸群众过河输送的重任。
为应对沿海岛屿不同季节的灾害气候。每当旅游旺季,春运、黄金周或渔村庆典等盛大节日,该市及时派出管理人员到渡口生产第一线现场指挥,处置安全隐患。同时行业主管部门还从安全管理入手,增强从业人员责任意识,加强对渡口候船场所安全通道、照明设施、救生圈(衣)等救援设备的增添、更换等安保措施;对渡工人员的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应急反应能力等签订责任书,严把运输安全关。多策并举,编织起渡口安全网,使渡口运输成为水上一道靓丽风景线,为推进海岛经济发展再交一份 “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