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道路运输网官方微信

“十一五”时期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分析

2005-03-21 09:00来源: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 庞瑞芝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进入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阶段。在这样的经济社会大背景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必须符合这一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

    “十一五”时期我国国内外经济与社会环境都将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特点,这些新的特点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甚至决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在所有这些影响因素中,有两个根本性因素决定着“十一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目前交通运输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瓶颈”制约,这意味着总量扩张仍然是“十一五”时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另一方面是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要注意保持几个协调:一是交通运输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持协调,二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间协调,三是各交通运输方式间的结构协调。这些因素决定了发展重心将由过去的总量扩张为主转向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并重。在这个大的发展方向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特点将从各个方面影响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带来了需求压力与发展契机

在经济联系与信息技术双重因素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未来5—10年内将进一步加强。尤其到2006年,我国加入WTO时的所有承诺都将兑现,到那时,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越来越深,跨国公司组织全球生产和制造以及销售的力量更强大,我国也将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之一。交通运输作为我国对外贸易中货运和客运的载体必将面临很大的需求压力,而这种压力也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大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

    2.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交通空间布局和系统规划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十一五”时期我国工業化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根据西方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经验,这个阶段的发展特征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作为重化工业发展基础的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非常旺盛,这带动了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材料运输需求的迅速增长。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不平衡,城市与区域间的产业布局也存在差异性,为了满足这种快速工业化过程中派生出的对基础能源和原材料的运输需求,同时又要降低煤炭等原材料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减少外部成本,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系统规划。

    3.城市化加速发展要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要保持城市交通与城间交通、农村交通的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国城市化步伐将加快。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在工业化中期,城市化率从44%提高到53%,工业化结束时达到66%左右。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远远低于这个水平,因此,城市化进程必然加快。

    从东部来看,未来将围绕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四个地区形成大规模的城市群或城市带,构建和加强城市内的交通组织和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将成为东部地区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既包括城市内道路系统的合理规划和管理,也包括城市间长距离运输通道的建设,以及二者之间的统筹规划和相互衔接,使城市内部与城市间处于协调统一的交通运输系统中。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交通和城际间交通增长迅猛,这要求在加快城市与城际快速通道的同时,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要进行综合协调、系统规划,以尽量减少对国土资源的利用和减少环境负担。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明显提高,农民出行次数将明显增加。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流动将加剧,这都要求加快农村公路的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率。同时,要保持城市交通的发展与农村交通的发展相协调,以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地区增长格局及结构变动趋势,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地区增长格局及结构变动趋势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区增长格局存在差异性,东部地区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领先增长,这决定了东部地区内部的交通运输需求会与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性;另一方面,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将影响交通运输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将逐步向适应地区之间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向进行调整,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将进一步加强。地区之间结构的差异,以及地区产业分工和集聚的变化对不同交通运力产生不同需求。同时,由于地区专业分工的深化,省际和地区间产品运输需求将快速增长。为了满足这些运输需求同时适度超前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应合理安排运力的空间布局和调整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结构,并进行综合协调以满足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而产生的运输需求。

    5.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转变,要求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与资源、环境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从我国宏观环境和整体发展趋势来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基础已经失去。在未来5—10年,面对国际竞争加剧的压力以及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必然的选择,经济增长方式将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增长是以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要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同时,要保持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6.交通运输业全面对外开放,带来国内外交通运输系统的对接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最突出的特征是对外开放领域全面扩大,开放速度空前加快。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对外开放,意味着国内外交通运输系统的全面对接,这给交通运输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交通运输的经营管理体制将进一步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这将有助于推进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行机制转换;其次,国内相对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潜力巨大的交通运输市场将更多地吸引外资,进而促进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快的发展;另外,国外有实力的现代大型企业集团将进军中国的交通运输市场,这会给交通运输市场带来更激烈的竞争,国内的交通运输市场将面临重组的压力。

    7.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又对交通运输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将为交通运输领域的体制改革与发展提供更加市场化的制度环境。如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较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体系的建立,为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这种宏观层面上的市场体制的深化发展本身,又对作为经济大系统的子系统——交通运输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监管体制和行业部门的监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具体而言,有三方面需要考虑:第一,要加快交通运输法制建设步伐与进程。目前现有的交通运输法规,如《铁路法》、《民用航空法》和《公路法》,严重滞后并缺乏可操作性,限制了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交通运输本身的发展,交通运输法制法规应进一步完善。第二,明确各层交通管理部门间的权责,加快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体制改革,推进交通运输企业的市场化进程。第三,加强社会监督体系建设。

责任编辑:张鹏飞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联系与咨询

  • 咨询内容:
  • 姓名:
  • 单位名称:
  • 职务:
  • 手机号:
  •  

    最新动态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