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
【原创】新机场以及三城一区来了,都市公交还会远吗?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 肖冴 2018年8月21日16:29

  公共交通在城市发展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共交通由于承载量大,布局紧密等优势,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减少尾气排放的一大助力。可以说,城市公共交通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发展步伐。在2018全球交通运输大会上,“大数据下的公交都市建设与发展”论坛齐聚各大部门代表以及专家,共同探讨城市公交的变化发展。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综合运输处副处长赵震总结北京公交都市建设所得所想,从公交都市迈向都市公交,为大家分享了北京公交都市建设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在大数据下的公交都市的应用。

  





  首都功能纾解迎来公共交通布局变化

  北京公交都市建设是2012年,五年来的建设中,北京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两大方面的变化:第一,国家层面经济协同发展战略对北京又提出了建设,北京城市建设有了一个更大的变化。另外,去年刚刚颁布了北京的新总规,也对北京这几年和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多具体的要求,当然包括非首都功能疏解也好,包括这个具体项目,新机场以及三城一区的建设,对公共交通建设或多或少带来了一些影响。

  交通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现在出行量的变化。北京常住人口增长101.7万,机动车保有量增长70.9万,这是我们一系列的措施影响之下,确实得到的一些增长上的意志,较2012年、2011年以前增长幅度有了很大的降低。总的交通出行量来说,2012年和2017年增加了124万人次,北京市还是圆满完成了公交都市建设,在市民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随着公交都市建设,北京在公共交通层面上已经在都市公交向公交都市的建设的道路正在迈进,跟以前相比是质的变化。北京公共交通能够得到这么好的发展有两大重要的因素:

  政策方面的保障。2006年发展公交交通的意见提出了两区四优先,到2009年来提出的公交城市建设目标,2011年缓解交通拥堵,2012年市政府印发了相关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的坚持两定四优先的政策,在这个方面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提升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意见。现在北京交通基本形成与城市发展相匹配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与保障体系,近几个五年期的交通规划计划,公共交通的投资占整个市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比例在稳步提升,预计十三五期间公共交通投资占市级基础设施投资超过60%。

  回到公交都市本身,公交都市在2012年申报的时候提出了两个阶段,2013-2015年是一个重点创建阶段。2016-2017年是一个稳步提升的阶段。我们目标是打造一个两网融合,就是地上地下两网融合,以轨道为覆盖,地地面公交为主题,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处行方式和谐发展现代化综合发展体系,这个目标下也按照部里面的指标体系实行了具体的每一项指标的建设目标。

  轨道交通、微循环公交、定制出行等多种公共出行方式效果显著

  轨道交通不断完善,骨干地位逐步加强。轨道交通从2012年16年442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22条608公里。在轨道交通这个范戳内,利用国铁既有资源开通城市副中心怀密线以及市郊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38公里,这个两个圈层,第一个全层是我们城市轨道服务,我们开始向第二圈层轨道服务交通进行迈进。

  微循环公交建设,这么多年来北京地面公交维持着以前够构建快速和,优化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最后一公里进行微循环网的建设,使市民从家可以乘坐这种线路快速、便捷到达枢纽轨道交通站线,公交站线。几年前开通了微循环92条,线度长度56.9公里,全日车次1.1万人次,客运量18.6万人次。是6米级以及8米级的纯电动自行车。

  我们还细化了针对市民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开通了定制目标。定制公交也达到了337条,日运送乘客3万余人次。定制以外具体个性化的需求扩同多样化的出行,出行节假日专线,高铁快巴,从云高校专线89条人次,累计运送乘客25万人次。

  对于地面公交来说是非常有力的保障,五年前新增公交专道车道里程252公里,2017年达到了907车道公路。2015年我们颁布了全国首个公交专用道设立地方标准,同时我们这个标准涵盖了各个等级的道路,同时我们在2014年、2015年分别在我们北京市,根据北京市的特点,在承担了城市交通功能的部分高速路段设置公交专用道,也是在全国第一个在高速上设置专用道的乘客,现在目前为止我们是四个方向,每一条高速都有专门道。

  随着轨道交通快速的发展,城市对行业管理、政府管理提出一些新的课题,这么多年探索下来,大概在不同维度形成了一些综合性的业务体系,从时间上来看,评估工作涵盖了轨道交通前期的科研与初步设计阶段,试运行以及开通筹备阶段,试云运行阶段。空间上既包括规划设计的线路,也包括在建的线路,包括一些在运营的线路,包括车站进行评估。

  对公共交通以及城市节能减排、大齐治理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五年来,地面公交累计完成了14258辆市区、市郊公交车更新。在总的运行车辆规模上达到了65.8%。原来的创建工作比较好地完成了之前预期的工作目标,比如说公交交通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2.1%,还在以年均1%的百分点熟读增长,这个绿色处行比例原来叫做公共交通,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整合在一起称之为绿色出行。高峰时段地面公交平均运营速度由2012年的16公里提升到2017年的18公里。一些更为具体的指标比如说线网比率,公交专用道设置率,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等多项指标均是超过或者是接近2012年部里面给我们批复建立的标准。

  总结来看,公共交通在城市里面发挥了对于城市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公交交通这个比例不断上升,这个轨道交通六环以内一千万的半径覆盖人口达到了62.3%,覆盖的就业岗位达到了68.5%,同时向我们的15号线、昌平线郊区的轨道交通线路确实是带动了我们远郊区一些土地开发和公共的建设,同时反过来这些建设也提升了轨道交通的客运量,这种引导的模式在郊区初步显现。

  年均增长拥堵控制5.6%,增强信息以及安全服务能力

  在我们的规划中,已经把公共交通放在的规划的首位,我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就是规划了多级的轨道交通网络,包括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轨道交通,包括我们的市郊铁路区域快线,包括我们的城际多少多级轨道交通支撑副中心。

  地上地下两张网逐渐融合,刚才说这么多年轨道交通的发展,大规模的建设也是慢慢逐渐主动,地面交通系统也是主动迎合轨道交通网,是两张网相互匹配的地位。2012-2017年轨道交通线路增加22条,地面公交线路从779条增加826条,这里面针对每一条轨道交通线路我们都会做相应的地面公交的项目优化,使两张网逐步更加融合。

  公交交通的服务能力在不断的提升,其中出钢效率不断提高。这里面展示了公交交通各线的正点位,我们通过几 年、几十次的间隔,最小的已经达到了两分钟。这两张跟其他交通方式,出租车自行车、机动车、步行换乘也是逐步的提高。另外,处行的便捷性,就是地面工改五百米站点覆盖率六环内达到了68.9%,中心城已经超过了99%。基本上实现了公共交通对于城市中心城的全覆盖。便捷性,更多是信息化,尤其是在移动支付也好,卡的支付也好,这几年也没有停止这个步伐。2015年,一卡通推出了NFC的功能,2017年一卡通在六个远郊区推出了二维码的乘车,2018年4月份轨道实现了全网二维码乘车。下一步,也在根据部里面的标准,二维码的标准,和卡的标准对这方面的工作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根据部里面的工作部署,通过2015-2017年的时间,实现地面公交所有线路包括轨道交通所有线路,同时接入了全国中心,实现全国互联城市的互通。2017年底,轨道交通全路网实现以后,开始大规模发展,北京本地发行的卡已经突破了80万张。

  这个服务里面更重要的是安全,这几年北京公共交通安全上的投入非常大,首先地面公交配备了将近两万名的乘车管理员,实现了对于重要线路的选覆盖,同时也有实现了超万辆这个车次无线报警器,轨道方面,轨道包的安检到人检的试点,去年十月份提供了人物乘检,公共交通方面的安全防范已经成为社会安全防范重要组成部分。

  在公交都市创建城市整体的交通的贡献上来说,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以及出行比例有了很大的比例提高,2017年达到了44%,对于交通拥堵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我们现在年均增长拥堵控制在的5.6%,轻度拥堵的范围内。通过这几年的建设,北京市民对于绿色出行理念得到了非常好的认同和肯定,我们主动进行了大规模多频次的宣传报道,通过跟广播电视台合作,在一路畅通栏目里面每周三治堵一个小时的互动,每一期都是分专题的,跟专家以及管理者包括参与者,包括市民进行互动。2013年组建了绿色处行畅通北京交通宣讲团,深入社区、学校、机关进行了将近千场的宣传,倡导绿色出行,同时新媒体方面,官方微博、微信都有大量的报道和众多的粉丝。有一个统计,目前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平台推出20余项微服务,累计的查询量已经了四亿人次还有我们的形象大师叫做通心豆豆也是做了宣传盘,在公交的时候也经常看到这个播放卡通形象。

  大数据支持调度升级,公交智能化发展迅速

  在大数据这一块,这么多年来也是汇聚了不少的数据,刷卡数据得到了实时客流数据,GPS数据得到了GPS数据,通过一些调度数据确定了车辆以及驾驶员的调度排班数据,我们与机场铁路部门共享了航站楼的数据,以及车站国铁以及旅客的数据。这些数据的集合也为我们下一步包括目前做的一些工作提供一些非常好的基础,这个展示了一下部里面的示范项目,我们对公交线路的优化进行了事先的预评,对公交线路优化的决策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撑,但是下面我们正在研究整张网的评估。

  利用大数据分析整个行的OD,结合公交线网分析公交服务盲区。城市副中心先期搬迁一些众多部门围绕着他们开通通行的公共交通线路,我们是通过数据分析现状他们居住剧集地,有针对性开通一些通行线路,这些方面上我们也在针对重点地区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开展大数据的应用,理清思路,为公交线路的布设提供很好的支撑,进一步加强由原来传统上依据运行企业能够进行服务,这是我们真正能够按照乘客的需求提供服务。

  这些数据除了线路之外,包括视频以及图象的技术对异常情况进行报警,调用回放的视频提供一些线索。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同样,提高了新线选取,线路优化,智能条度,运力配备等运行管理精细化水平。这是我们新改造调度中心,包括其他应用系统,也提升了他们应急反应能力。更为重要是大数据应用在公共出行服务上,现在我们发布了北京的实时公交APP,对所有的地面上的线路进行全覆盖覆盖了大概4万多个站点,两万多辆公交车,现在累计下载量是370万次,每天使用量超过10万人次,现在这个基本上我们出行如果坐公交的话,首先也是会通过北京实时公交得到我们所乘的车,这个车站的时间以及距离。同时在归多交通方面我们有了公共的信息服务,在地面公交方面我们也在努力尝试,来及时地发布车辆精密度,为乘客提供一些更好的选择。目标是利用所有数据结合轨道,像公交单车,停车,为公交出行提供一体化、便捷、高效的绿色出行服务,面向公众是大数据服务一个最终的目标。

(责任编辑:魏美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