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
快递业演绎“速度与激情”
来源:合肥日报 2017年7月7日8:59

  快递业务量连续5年保持80%的高速增长、成功申创首批“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合肥国际邮件互换局兼交换站日最高处理业务量突破7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多重利好政策的叠加效应下,合肥市快递业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区域性快递集散中心过程中一路高歌。目前,立足合肥、覆盖全省、辐射周边、服务全国的快递集散枢纽网络及服务中心正日益成熟。

  快递业务量飞速增长

  合肥快递业持续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增速快、势头好。连续5年,合肥市快递业保持了80%的高速增长势头,增幅高出全国近30个百分点,日最高处理量达600万件,业务量、业务收入稳占全省半壁江山且比重仍然持续上升,显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强劲动力。

  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市快递企业已经从2013年的42家增至目前的92家。快递业务量由2013年的5606.73万件增至2016年3.03亿件,占全省比重从40.76%增至44.03%,在全国城市排名从2013年的第35位跃升至目前的第20位。2016年快递业务收入完成31.96亿元,同比增长45.72%,占全省比重45.29%。

  五年来,我市快递产业不断夯实基础能力,有力承接巨量业务。截至目前,全市经许可的快递企业共91家,分支机构485个,从业人员2.2万人,快递品牌共39个。伴随着快递企业的“扩容”,我市快递服务均等化程度大幅提高,2015年实现全市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100%,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不仅如此,我市快递分拣操作中心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弱散到高大上的巨变,目前处理场地总面积达70万平方米,分拣流水线共420条,全自动分拣线4条。而全市布放的快件箱已达3500组,格口21万个。这些硬件的日趋完善让我市快递业实力与日俱增。

  “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创建快马加鞭

  2016年初,合肥获批全国首批“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国家邮政局快递业试点示范项目。

  随着合肥环状快递产业园、中国(合肥)快递后台服务基地、国际邮件互换局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加速建设,“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创建快马加鞭。

  目前,“合肥环状快递产业园”已基本建成,深度融入合肥工业立市战略和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定位,充分发挥产业联动作用,四区互动、有机统一,实现快递业从单纯生活性服务业向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并重的转型突破。如今,已有27个快递分拨中心入驻“合肥环状快递产业园”,总建筑面积达65万平方米,分拣流水线共420条,日最高处理量达600万件。

  与此同时,中国(合肥)快递后台服务基地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全国首家高铁快递呼叫中心、UPS亚太地区后台基地落户合肥,邮政速递(EMS)、顺丰、德邦、百世、优速等快递企业在合肥建立了客服呼叫中心,总坐席数约8000个。

  (基地依托现有的快递后台服务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合肥产业优势,培育引进快递总部、区域性及功能性总部、分拨中心、运营中心、数据处理中心、智能仓储中心和呼叫中心等总部性经营机构,持续释放行业集聚发展的动能。目前中国(合肥)快递后台服务基地已落户项目8个,总投资14.8亿元,日均话务量38万件。

  此外,合肥国际邮件互换局兼交换站一期项目在蜀山跨境电商综试区建成运营后,日均处理进出口国际邮件4万件,实现合肥对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韩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共10个主要流量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邮件总包直封关系。经安徽邮政出口的邮件传递时间较以往加快2~3个工作日,极大提高了国际邮件的通关速度,有效降低我省国际物流成本,促进合肥乃至安徽经济发展。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快递产业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在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和内陆开放新高地中发挥着有效的支持推动作用。

  快递业飞速发展不仅拉动自身产业的就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就业。记者从合肥市邮政管理局了解到,2015年快递从业人员数量为2.1万人,同比增长40%,远高于合肥市同期城镇就业总人数1.9%的增长率。

  此外,快递业持续健康发展还拉动了消费。我市快递企业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快递下乡,全力做好末端投送服务。通过快递升级改变消费者消费理念、环境,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持续提升。

  快递业发展还推动了关联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快递+”发展战略,我市引导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制造业、农业深度融合联动,助推实体经济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据介绍,我市立足国际邮件互换局与国际快件处理中心,大力发展跨境寄递业务,推动快递企业开展大圩葡萄、长丰草莓、巢湖银鱼等特色农产品寄递服务,助力“三农”。

  不仅如此,基于合肥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优势,我市快递企业根据家电、汽车、医疗保健等制造业企业的需求,提供入厂物流、仓配一体化、供应链、代收货款等个性化服务,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魏美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