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公交、换乘优惠、公共自行车、公交线网优化、公交优先信号设置……这几年,南京屡屡出台公交优先的相关政策,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公交都市”,建设智能交通,引来不少市民叫好。与南京公共交通相关的各种提案,一直是市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案例:出行方式多样,既省钱又省时
四通八达的公交车、准时快捷的地铁、方便灵活的公共自行车,以及省时又省钱的定制公交,如今南京市民选择出行的方式越来越多样。
市民于女士家住板桥新城金地自在城小区,单位在新街口。以前她为了赶在8点半之前打卡,每天至少要在7点前出门。“走出小区等182路公交,到油坊桥地铁站,就算公交车来得巧,最快也要开40分钟才能到油坊桥。然后我再转地铁二号线,基本一路下来要1小时20分钟。”
去年9月起,南京江南公交开通“e江南”定制公交,其中一条线路就是从金地自在城小区直接到元通地铁站。于女士成为定制公交的忠实“粉丝”。每天早上7点半,从金地自在城小区到元通地铁站的线路准时发车。这趟车沿着凤汇大道、大胜关大桥开上扬子江大道,17.5公里的路程用了半小时,8点整就开到了元通地铁站1号出口前。“我从元通到新街口也就20分钟左右,路上一共花的时间要比过去省了半小时。这个定制公交感觉就像为我量身定做的,以后上班不仅时间有保证,还能节省车费。”于女士说。
家住小市新村的张先生,以前每天开车上班到位于夫子庙的单位,路上至少要花1个小时。自从地铁三号线开通,改变了张先生的出行方式,他从小市站坐到夫子庙站只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从家门口走到地铁站也不过几分钟时间。“现在我只有周末带孩子出去玩,才会开车。”张先生笑着说。
优势:路况实时显示,出行效率更高
根据路口车流量,为公交车延长或缩短信号灯变换时间;出门用手机看看路况,选择更加合理的出行路线,以免给道路添堵……如今,不断加快的智能交通建设,让市民的出行效率更高了。
为让公交专用道上的公交车跑得更快,引导更多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南京在河西269个灯控路口进行联网控制,实现公交车优先通行。公交车都装有定位系统,当车快到达十字路口时,信号灯可根据路口车流量,为公交车延长或缩短信号灯变换时间,使其更快通过。经测算,公交车辆交叉口停车时间平均减少15%,公交车辆停车次数降低30%。2015年江南4区687处的信号灯也联网,全部实现公交优先。力争2017年城市主干道交叉口和重要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的比例达30%。
此外,2015年南京市交通运输局研制开发的“南京e交通”手机软件经过大半年的测试也正式上线。内容涵盖公交、地铁、公路、铁路、航空等票务或动态实时信息查询。市民通过“公交换乘”“实时公交”“地铁查询”等栏目可以实时查询要乘坐的公交车何时到站,地铁公交如何换乘等;通过“公共自行车”栏目,可实时查询网点是否有车可借,有无空位还车;开车出行的市民则可通过“路况截图”等实时监控功能,及时避开拥堵路段。
公交系统建设方面,南京将采用“有轨电车+快速公交”模式。加快推进主城至滨江新城、江北副城、东山副城、仙林副城4条快速公交线路建设。
目标:未来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车辆比例更高
公交优先是社会关注、百姓关心的一个热点话题。公交优先就是老百姓优先,这种优先应体现在政府的财税优先、道路优先以及规划优先和信号优先。与此同时,公交优先也和绿色出行密切相关。记者了解到,《南京市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014—2020年)》列出了阶段性目标,到2017年,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辆中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车辆比例分别达到80%、93%以上。
南京市政协委员魏旭明针对绿色出行,提出了加强南京市电动公交车充电桩的建议。魏旭明告诉记者,根据对江南、扬子、江宁三家公交公司的调研,至2015年底,南京共有纯电动公交车2305辆,包含了金龙、东宇、比亚迪、申沃等品牌,按规范应配备充电桩1800根,实际目前只配备950根。此外,江宁公交还拥有气电混合公交车207辆,尚无配套充电桩,主要依靠消耗天然气运行。充电桩配套建设的不足,制约了电动公交车的实际运营效率。
魏旭明分析,充电桩缺乏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充电桩规划建设场地严重不足,当初未考虑公交场站及充电桩的用地预留问题,实际工作中只能利用边角地、相对比较偏远的地块作为公交场站及设置充电桩,从而造成充电桩的连接线路过长,桩点设置不合理等现象。第二,供电管理部门对充电桩的建设审批流程过长。第三,在充电桩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顶管、挖沟、架空等施工作业,需要占用一定的道路等市政设施资源,涉及城管、规划、地铁等部门,仅仅由公交企业来协调以上事项难度很大。第四,相关部门对电动车充电装置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厂家各自为政,造成各品牌电动车的充电装置无法通用兼容。
魏旭明建议,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时同步进行公交场站及充电桩的规划设计;简化供电管理部门对充电桩建设的审批流程,对公交企业建设充电桩的审批开辟绿色通道;成立由相关职能政府部门牵头的充电桩建设小组,协调建设过程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协调相关部门,按国家行业标准要求,尽快出台统一的电动车充电装置规范要求;落实国家的“桩补”政策,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