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作为深圳的支柱产业,全国80%的供应链企业在深圳。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物流企业如何顺应新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的潮流,构建智慧物流的核心竞争力?来自深圳物流业的龙头企业老总们在深圳商报“17楼圆桌会议”上就智慧物流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思想的交锋和碰撞。
企业找不到“娘家”
深圳物流目前汇集美国UPS、德国汉莎等60多家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还涌现了华南城、顺丰、怡亚通等物流业知名龙头企业。然而在深圳商报“17楼圆桌会议”上,与会老总们均表示,深圳许多物流企业仍然看不清发展方向,政策、资金等仍然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
深圳信利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明表示,信利康供应链是一家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服务商,主要通过搭建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供应链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包括国际采购、分销执行等降低企业非核心业务的运营成本。“然而在物流行业中,有的专门做运输仓、有的做金融服务,这么多企业却时常面临找不到‘娘家’的问题。”陈明表示,物流在海关原来定义为贸易,现在国家已经归类为外贸综合服务业。然而究竟归属商务部还是交通运输委?许多部门都有调研,但还没定论,“企业现在要申请产业政策、获得资金支持面临很多的困难。”
宝恒通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萧德军也有同样感触。他表示,目前深圳的供应链企业民营企业占多数,但物流企业延伸出的板块很多,有的搞供应链金融,有的走向了零售,政府的扶持政策很难针对单一板块。
呼吁政府推动建立行业标准
物流行业一直缺乏行业标准规范,大家各行其道,制约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也是与会老总们的共同烦恼。
“没有标准的企业和没有标准的行业一定死得难看。”朗华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文豪认为,政府应该设定一个环境,并且推出一个标准,在流通当中发挥它的作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深圳作为智慧中心的大概念可以辐射到全国,而深圳作为物流产业基地还将会影响印度、巴基斯坦以及非洲国家等。
就如何营造物流发展环境及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腾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丁彦召认为,“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发展环境的营造,最好是由政府牵头,再具体交给某个龙头企业去做。让一两个在行业内有标杆意义、已经形成了基本标准的企业首先实现。”他表示,小企业一般都在学习大企业,有了大企业的标准,就容易推动未来标准的建立。
离开IT技术就会被淘汰
互联网改变了产业,也改变了生活。与会的老总们表示,物流业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不顺应信息化时代浪潮,不引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将会被彻底淘汰。
深圳市越海全球物流有限公司IT总监曹国军表示,现在客户对物流行业也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这些都需要IT信息技术支撑。他表示,信息透明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横向和纵向上。譬如货物在不同运输环节都能精准定位,跟不同企业之间、行业上下游能有很好的衔接,船运到了码头再到海关的过程,以及到内陆衔接到最终客户手上离不开物联网和可视化的信息技术。
对此,深国际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信息总监尹竞表示认同。他表示,目前第四方物流已经兴起,实际上它的模式就是云计算的运用。萧德军也认为现在深圳有的企业信息化已经做得很细致,从生产、包装、库存到配送甚至到餐桌吃饭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个菜是怎么来的,“这些全部依赖于新的移动技术手段。”
然而新技术的投入巨大、资源利用率低,也是老总们普遍头疼的难题。李文豪表示,供应链企业不是软件公司,但是对信息化的依赖以及需求非常强烈,现在一般供应链企业在信息化投入上每年最少在500万元左右,多的可达千万元。但是大部分定制性的软件很难适应供应链企业的发展,因为行业的灵活性太强了。而且专业的人才成本高、流动性强,对企业是个负担。是否可以外包公司定制?萧德军认为,物流企业各有不同的业务需求,专注领域不同,个性化太强,市场上集成的云平台很难实现,还是需要自己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