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客运班线挂靠经营纠纷不断,法律界人士曾提醒“各地正在掀起新一轮强收客运班车潮”。但记者今天获悉,相关纠纷的解决,并非只能靠“强收”、让车主退出客运市场等激化矛盾、损害车主利益的糟糕之策,安徽舒城飞霞客运公司的客运班线公司化改造之举即可资借鉴。
记者了解到,2012年4月,安徽舒城飞霞客运公司对舒城至舒茶、百神庙线路的34台挂靠车辆进行了公司化改制,每位原挂靠车主入股成为股东,一车折价12万元入股,再增现金8万元,共计20万元为一股。飞霞公司发起人李林代表公司投六股控股,注入现金120万元。整个公司共有股份40股,800万元人民币。
在这一股制改造中,原车主除了享受股东分红的权利,还可以被公司聘为驾驶员,领取每月2000元的工资。不会开车者也可以被公司聘为其他员工。公司由负责运管、财务、调度、安全检修等人员及总经理组成管理团队,负责公司日常运营。
记者还了解到,历史上形成的“挂靠经营”带来的产权不清晰,为近年各地有关客运班车及其经营权属纠纷的频发埋下“伏笔”。由此带来的相关利益方的矛盾冲突常常难以调和。曾经代理浙江永康、合肥等多起车主维权案的陈岳琴律师今天向本报记者表示,在目前全国各地客运班线挂靠经营纠纷层出不穷的情势下,舒城飞霞客运公司的这一股制改造做法,无疑契合了交通运输部三令五申要求的“产权明晰,维护原车主权益”的清挂方案,值得各地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