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道路客运 >> 客车资讯 >> 正文
校车生产准入门槛绝不能“心太软”
来源:张瑞东 2012年7月6日9:12

    工信部发布《专用校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8月1日起将正式施行,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本次《规则》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或将产生不良后果。比如,初稿中对企业入门要求销量超过5000辆,而本次发布的《规则》则将销售能力一项降低为申请企业前三年的客车(含底盘)产销量累计不低于3000辆,或大中型客车(含底盘)产销量累计不低于1000辆,使多数中小型企业可以达标。(7月5日《京华时报》)

  校车的每一个零件,都连通着孩子的生命。不管已经发生的惨痛事实,还是对未来校车安全的痛定思痛,都必须提高校车生产准入门槛。门槛高一分,则生命多一分保障。将多数中小企业都纳入到准入范围之内,既失去了制定准入规则的意义,违背了初衷,也是对学生生命安全的漠视。

  校车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一路可谓伴血而来。多少如花生命的逝去,应该使政策制定者有足够的警醒,从而在头脑中存留一份超乎寻常的严格。可是,新鲜出炉的《规则》确是如此不堪的“心太软”模样儿,像一位心事重重、若有所思的娇小姐,心里暗自掂量,哪位情郎都舍不得舍去。

  只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按照如此宽泛的准入范畴,《规则》真可谓“取乎其下”了,如此“下法”对校车安全能起到什么作用?民众有理由担心,最后只落个“无所得矣”。

  校车不同于普通客运车辆,必须有苛刻的安全条件。而依靠宽泛准入得以具备校车生产资格的中小企业,能否具备这种“苛刻”的生产能力甚至安全意识,都值得存疑。目前,中小型校车生产企业在质量控制、产品研发、生产能力等方面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售后服务难以保障,在未来使用过程中或会出现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

  可以肯定,较低的行业准入门槛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校车安全目标的实现。“先粗放式发展后治理”的路子根本不应用于如此重要的领域。《规则》施行后,虽然会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可以进入校车市场,但行业竞争格局短期内不会发生颠覆性改变。目前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仍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质量和规模上的优势地位。如此,倒不如抬高准入门槛,使得校车生产更加“靠谱”一些。

  政策制定者可能有这样的初衷——让更多企业参与到校车生产的竞争中来,会有利于校车质量的提高和价格的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市场规律。不过,校车生产不同于其它民用产品,质量要求既严,利润空间又小,如此基础之上的竞争恐怕很难催生理想的格局。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校车生产也不完全依靠市场化手段。政府选定符合要求的企业,并使其按照严苛的安全质量标准生产校车,也从未贻人以“干预市场”的口实。

  校车生产准入门槛绝不能“心太软”,在这个问题上,民众希望看到一副“铁石心肠”,应尽快启动标准重修行动。

(值班编辑:梁赟)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