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道路客运 >> 客车资讯 >> 正文
以“创新科技”为利器——大金龙欲上演“王者归来”(图文)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 2012年5月15日11:40

    近一年来,关注国内客车业的人都会感受到这样一个明显变化:前几年相对低调的大金龙突然变得“高调”起来。除了在海外市场的继续保持强势之外,大金龙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之处也很多。

    去年5月,在北京国际客车展上,大金龙一次性发布业内首创的前向防撞报警系统、车道偏离报警系统等七项客车主被动安全和节能技术。同年12月3日,大金龙投入1亿多元建设的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客车试验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继去年11月起在国内市场10米以上公路客车上标配ECO-driving节油驾驶提醒系统之后,金龙车载电脑信息系统KL-988从同年12月1日起在公路客车(前置车除外)上全系标配。

    今年2月,在首届中国国际校车展上,大金龙正式推出搭载“智慧校车运营管理系统”的全系“智慧校车”。同月,大金龙客车顺利完成“中国客车正面第一碰”试验。3月,大金龙前置中型客车生产线投产暨“智慧校车”交车仪式在浙江绍兴举行。4月,大金龙在南京发布可以实现节油10%的“智驱”系统……而据介绍,在今年5月的北京国际客车展上,大金龙将发布搭载多项自主创新技术的全新公路大巴产品XMQ6125Y,为“新一代客车”树立标杆。

    梳理大金龙这些重大动作,不难发现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科技创新”。而“科技改变大众交通”正是大金龙今年的年度主张,“科技金龙”也是其致力打造的新名片。那么,科技的支点在哪里?大金龙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是什么?其意欲何为?

大金龙着力塑造“科技金龙”的全新品牌形象

    战略转型:回归原点

    “大金龙厂区现在就像一个大工地一样”,走进大金龙位于厦门的总部,记者不免有这样的感觉。原来,大金龙在建的项目很多,“去年年底试验中心建好了,今年整车阴极电泳车间即将竣工,生产线改造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同时,研发中心正在建设,年底可以完工;明年还要开工建设一个营销中心。”大金龙副总经理徐向东介绍说。据了解,从2009年至2013年的5年间,大金龙累计将投入5亿元对企业的软硬件进行升级,这些在建的项目正是其中的重点代表。这一切都表明,大金龙正在发生大变化,而且此次大金龙更大的变化是在“骨子里”。

2009年-2013年5年间,大金龙将累计投入超过5亿元进行企业软硬件的建设。图为去年建成的客车试验中心

    思路决定行动。“最近10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客车业产业链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金龙成名早,压力更大。宇通现在是遥遥领先,但我们没有丧失信心,知耻而后勇,企业不能怕竞争”,徐向东坦言,“如何迎头赶上?还是要回归原点,要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以客车业的法规标准,客户的基本诉求作为出发点。同时,随着更严格更完善法规标准的实施以及市场的深层次变化,客车业将面临新一轮竞争,大金龙必须对战略规划作全面的分析研判。”

    在徐向东看来,“产品决定未来”,这也是其发表在大金龙品牌内刊上的《乔布斯传》读后心得的标题。今年春节前,大金龙中层以上管理干部都收到了董事长谷涛的一份礼物——《乔布斯传》,徐向东读完此书,有感而发,写下了题为《产品决定未来》的读后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行业全球化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着眼,大金龙找到的这个方法正是以科技创新来提升产品竞争力。”徐向东说。

    发展首先要建章立制。据介绍,为了抢占未来新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提升客车电子信息化水平、执领“车联网”技术应用先机,大金龙于2010年成立了新科技研究发展部。2012年初,产品企划部从营销公司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幕僚部门,其职能、定位、绩效考核机制等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以更好地服务于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

    同时,大金龙进行了多项技改工作,可概括为“T(脱壳)Q(全承载)D(电泳)”。其中,脱壳生产工艺和全承载工艺流程改造即将完成;整车阴极电泳今年9月份即将投入使用,到今年下半年,大金龙的生产工艺将得到全面升级,不仅能够满足新法规的要求,更在产品品质水平上有显著的提升。另外,大金龙还积极引进自动化的工装夹具,并主动进行翻转试验,全面提升产品的品质和科技含量。

    “有些方面大金龙其实很早就在做,只是没有深耕。现在‘亡羊补牢’,要把以前的一些缺失赶快而且创新地找回来。比如全承载,大金龙10年前就已经在做。现在大金龙要将科技做足文章,让用户感受到金龙特色。再比如阴极电泳要和脱壳工艺、全承载的行业法规标准要求结合起来,既要保证质量,又要能提高生产效率,把成本控制到最合理,打造具有金龙特色的电泳方式。”徐向东说。

    走出同质化困境

    事实上,在大金龙成立至今的24年间,技术领先一直是其亮丽的名片,并创造了业内多个第一:第一家采用ABS制动系统、ASR防侧滑装置;第一家使用电涡流缓速器;第一家拥有全铝全承载式客车技术;第一家采用CAN总线仪表……

    那么,“科技金龙”和以往有何不同?对此,大金龙副总经理杨国军表示,以前为了突破客车业产品同质化的困境,技术领先的体现主要是在采用新配置上。这些先进的技术是单一的、独立的,只是为了改善或提升产品的某一项性能,而且很多技术都是第三方开发的,被模仿或复制的可能性很大。而现在采取广泛借力实现自主研发,研发方向涉及到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公司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时,这些创新技术也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和组合,技术含量更高,能够全面提升产品的性能,实现真正的差异化,从而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这是一种超越。他以“车联网”为例说:“目前行业对‘车联网’的理解普遍还不够深入,相关系统还停留在基于GPS的电子信息管理层面,导致用户感受不到系统明显的好处。大金龙的理解是,‘车联网’系统不应只是一个远程的信息管理平台,而是能对客车综合性能带来全面提升的智能化工具。”

    “从‘时时领先 处处关怀’到‘细微之处 专业之道’,大金龙要做‘中国客车专家’,必须落到实处。但我们发现发展到今天,‘细微之处 专业之道’已经不足以对‘Leader领导者’进行完整全面的诠释。大金龙要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中国客车专家’,成为‘Leader’要付出很多,而且一定要出其不意,要创新,不能墨守成规,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转。同时,现在行业的宣传都有点浮躁,但不宣传又不行,如何找到宣传的切入点,既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又能够为产品推广、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起到作用?还是要回归到产品及技术含量本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有真东西。大金龙在技术创新方面多年的积累让我们有底气,由此催生了‘科技金龙’的想法,可以说是厚积薄发,一脉相承。”徐向东说。

    据大金龙品牌管理室主任罗剑介绍,此次提炼“科技金龙”的主题,仅在公司内部就调研了12个部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不能单靠市场意识和快速反应能力来解决,要有前瞻性的开发,要有深厚的积累,以抢占下一波竞争的制高点。随着行业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企业核心竞争力还是应回归到车辆及服务本身。”而“科技金龙”能够将“中国客车专家”进一步落到实处,也有助于破解品牌传播当前面临的“创新难、落地难”的尴尬局面,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他表示,今年将启动“科技之旅”,让客户更加深入了解大金龙。

    “‘科技金龙’路很长,不会一两年就变,是中期诉求。”徐向东说。

    打造新一代客车

    战略指引着方向。那么,“科技金龙”到底有着怎样的新内涵?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我敢说,至少在汽车电子、‘车联网’这块,我们在行业是NO.1。‘车联网’的本质属性还是服务于车,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解决车辆的安全、节能、售后服务等问题。在同质化领域,要寻优、寻差异,从资源组合型向技术研发型转变。而以‘车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及智能控制技术将是未来客车创新科技的核心构成。”大金龙新科技研究发展部经理陈晓冰的言语中充满自信。

    说起大金龙的创新科技,陈晓冰如数家珍:“从去年发布的节油驾驶提醒系统、前向防撞报警系统、车道偏离报警系统等,再到前不久的金龙车载信息系统KL-988、金龙智慧校车运营管理系统、防撞溃缩机构,以及最近的智驱系统,短短的两年时间,我们已经有20多项技术创新,有些技术在整个汽车行业都是很先进的。这些大家已经知道的,还有一些我们即将发布的,可归纳为‘4S’创新技术。”

    据介绍,“4S”的含义为安全(Safe)、节能(Saving)、智能(Smart)和可靠(Stability)。而在每一个“S”,都有多项创新技术来支持其实现,多达二十几项的创新技术正是由陈晓冰所在的新科技研究发展部为主体来完成,这个部门在公司内部被形容为“智慧成果孵化器”。

大金龙以4s创新技术引领新一代客户制造

    “公司出于对创新的重视,2010年我们由技术储备课升级为新科技研究发展部,主要专注于引导市场需求以及新技术的开发。这种变化很大,比如3年前,只有3个人在研发金龙车载电脑KL-988,现在则有30多个人,其中7个博士、12个硕士。我们的产品与技术规划着眼于至少未来5年,且每年都有规划,目前项目达成率达100%。主要规划了4条主线: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汽车电子、节能与新能源和Telematics技术。通过这4个方面,来实现客车产品的安全、节能、环保、互联、舒适等功能,其中,安全规划最多,放在第一位,现在开发出来的主被动安全技术达到11项”,陈晓冰说。

    陈晓冰强调,大金龙掌握的都是核心科技,而且是自主研发,多年前就开始打造这样一个以博士后工作站为基础的创新团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这个团队并没有那么容易被复制。“构建同样一个成熟的团队,其他企业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他说。

    而至于为什么会如此高产,陈晓冰坦言:“跟公司领导的重视有很关系,这些成果都是‘逼’出来的,公司规定每周都要汇报进展,而且有时是直接向总经理汇报,这样强迫自己必须进行创造性思考。只有想到1,才可能做到2。”

    徐向东表示,科技创新也要打时间差,必须“往前赶”,要抢占先机。现在大金龙不仅要在汽车电子及智能化技术方面领先,还要广纳人才,在轻量化等领域实现突破。

    “一方面,传统的客车通过‘4S’来武装;另一方面,开发出全新的客车:XMQ6125Y,搭载‘4S’等多项自主创新技术。以前创新都只是局限于某一个维度,指向产品的某一项具体性能,现在则从最本质、最全面的角度来定位。新科技将会为客车带来一次革命,新一代客车有可能出现”,罗剑说。

    指向客户价值实现

    有研究称,国内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平均时间长达7年以上,有些最后甚至被束之高阁。“新科技必须首先要产业化、商品化。开发出的新技术要为客户所用,并能为其创造价值,让客户觉得用得值,这样才有意义”,徐向东说。

    对于大金龙近年来开发出的如此多项创新技术,陈晓冰表示都会量产,有些已经在车上标配。

    陈晓冰是70后,像他这样年轻就担当公司科技创新大任的,在业内并不多见。虽然年轻,但他却是难得的复合型人才。“既懂汽车,又懂电子和信息技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和营销。”大金龙有关人士如是评价陈晓冰。而这样的人当“领头雁”,科技创新才易实现和市场的对接。

    “任何一项技术转化为商品,都要考虑好两个问题,一要解决成本问题,二要解决用户体验问题”,陈晓冰特别强调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好的架构设计非常重要,没有完整的产品架构体系,必然要依托于别人,而往往第三方并不是特别懂车,更不懂车辆如何运营,客户在使用中遇到哪些问题,这样不如自主研发对产品理解得深刻和全面,也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更不可能提出前瞻性的产品规划来引导客户需求。同时,自主开发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可以降低用户使用新技术的成本,比如全景环视系统,原来采用第三方的成本需要3000元,现在我们通过深度的协同开发,成本将大大降低,进而也提高了用户对新产品的接受度。

    “从成本及质量管控、产品生产的一致性考虑,很多东西一定不能依赖于别人,必须提高自制率,这是作为领先品牌及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这种思维还会逐步延伸到轻客下一代产品的研发上”,徐向东说。大金龙目前在做的就是大力发展自主科技。

    因为大金龙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所以可以尽最大可能降低新技术的应用成本,而用户的操作体验上则力求简单实用。“其实,4S之外还有一个S,即简单(Simple)。技术研发的实质就是从简单到复杂最后再到简单。确定一项技术研发方向后,要把所有的情况都尽可能全面考虑到,不断地进行试验,以确保技术的成熟可靠性,这是由简单到复杂。最后,开发出的技术要实用,操作起来不能太难,这又有一个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陈晓冰说。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开发ECO-Driving,最开始在用户试用阶段时,超速报警这项功能用户是可以自己设置的,而实际上超速值的定义基本上都差不多,用户自己设置相对比较麻烦,所以后来统一将超速值设定在110公里/小时,当然特殊情况下用户还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设置数值。

    “在进行研发时,CAE分析是最先要做的工作,必须要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要可制造、可维修。2010年,我们花了800多万元引进了一批辅助设计工程软件,使CAE对设计及生产制造的指导作用大大增强。比如CAE分析产品某处可能容易出问题,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再比如正面碰撞试验之后,骨架变形和CAE分析几乎一模一样,这样我们便能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将隐患和缺陷消除。”陈晓冰说,“我们部门有刀子、锉子等,有时你还需要比划怎么安装更方便,探讨合理性,这就把公司很多部门的相关人员都串联起来,协同作战。比如说这个前向防撞报警系统按钮,设计完后不断地试验和改进,都做了3轮了。再比如说在‘智慧校车’上采用的语音识别系统,为了有更好的识别效果,连麦克风都需要重新去定制。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研发成果一定要能够落地应用,要能够为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

    以创新为卖点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打造更好的产品,为用户创造更高价值,从而带动销售业绩的提升。衡量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直接标准就是看能否转化为实际的销售增长。

    据杨国军介绍,今年一季度,大金龙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3%,其中,1月份销售额达5亿元,如果有春运需求拉动的话,将达8亿元。而企业今年的销售目标是挑战100亿元。

    谈到“科技金龙”,杨国军表示:“客车是传统行业,竞争力主要围绕产品与服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根本。目前,行业‘第一梯队’产品的差距不大,但还是有,大金龙要寻找竞争优势,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在新技术的应用上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比如当‘车联网’时代来临,我们能不能抓住机会走在行业前列,能通过新技术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些正是我们正在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我们要通过让用户亲身体验感受到实际效果,从而打动用户,获得用户的支持。”

    据杨国军介绍,今年大金龙一线销售人员增加了40%,且很多是技术专业出身,就是为了便于让用户深入了解新科技的好处。同时,营销网络不断下沉,缩短与用户的距离,全面覆盖二三级市场,今年很多订单就是来自于新市场。此外,要把市场再细化,分出更多的领域,如医疗车里的X光车,一年销量能达到100辆,也有专门的营销团队来应对,为这些专业用户提供解决方案。

    在车型方面,今年重点放在公路车,今年的目标是,大中型客车份额要增长1-2个百分点,5月将推出全新的大型公路客车XMQ6125Y以及一款中型公路客车。公交车则主要做优质市场,轻客将开发3款新产品,燃气类客车也已作好充足的技术储备,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增长将很可观,广东最近新购了超过100辆纯电动客车,在武汉又获得了200多辆混合动力客车订单。另外,校车划归在特种车事业部,会增设销售专员,今年突破2000辆没有问题。

    杨国军强调,在推出好产品的同时,也会向家电行业学习,加强服务,提高配件供应的及时性等。

    前瞻视野:优化布局

    此次的华丽转身,不仅仅局限于提升产品这一核心竞争力,大金龙看得更远。优化战略规划与布局也是其考虑的重要内容。
徐向东坦言,此前,大金龙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一个大的、前瞻性的思路,当务之急首先是优化生产基地的战略规划与布局,要在目前厦门和绍兴两大基地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拓展规划,同时建立一条和谐的产业链,提升核心竞争力。接着就是站在国际化的角度,本着开放和发展的态度,在国际上找到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既区别于尼奥普兰和青年汽车的合作,又区别于苏州金龙与斯堪尼亚的合作,还区别于宇通和曼的合作。

    “国内零部件制造水平与国外有很大差距,所以一定要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别人的优势能为我所用,对于集成化、集约化的技术要重点关注。现在,包括整车和零部件企业都在谈,合作方式很开放,关键是双方都要找到互赢的利益共同点。”徐向东说。

    【手记】

    在记者看来,大金龙现在的作为更像“二次创业”,探索的正是一条客车业转型升级的新路。那就是以自主研发为特征,掌握核心技术,科技兴企、科技惠用户、科技引领行业未来。客车本身技术的进步,是客车业发展的生命线。提高科技含量,利用新科技提升客车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及竞争力,这是本质。

    当然,大金龙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如何稳定人才核心层的问题。再比如绩效考核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对于很多科技创新项目而言,其完成或成功都需要一定时间,这个时间有没有给足,这需要体制和管理手段的转型。还比如数量众多的新科技在短时间内发布,是否充分考虑到用户的接受程度,以及日常中的实际使用频次,如何在先进性与经济性之间找到平衡等。

    但不管怎么说,如果说前几年大金龙在休眠,那么,现在它已然觉醒。能否再度腾空而起,时间会说明一切。
大金龙有关人士曾坦言,相比于大中型客车领域的龙头老大宇通而言,如果说真要实现全面超越,要么大金龙要有脱胎换骨般的创新和变革,要么就要等竞争对手犯错误。显然,没有企业会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竞争对手的失误上面。大金龙已然开始了新一轮的创新和变革。

    【评论】

    “科技金龙”启示录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没有永远的王者,同样,也没有永远成功的企业。那么,当王者被超越时,王者应该如何作为?

    柯达和富士在中国市场竞争的故事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范例。当昔日的辉煌不再时,双方曾经都从代表行业发展趋势的新领域入手,主动超越而非跟随,从而实现了各自在某一个时代的辉煌或复兴。而对未来领先技术的认识、把握和坚持的差异程度,正是两者最终命运迥异的重要根源。

    反观客车业,大金龙曾经是“王者”,但最近几年增长相对缓慢,尤其在大中型客车领域已经难以和宇通抗衡。那么,面对昔日“领头羊”地位的丧失,大金龙的选择和作为直接决定着其未来的命运。韬光养晦也好,苦练内功也罢,最终指向的都是“再续辉煌”这样一个目标。

    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改变自己。正如大金龙副总经理徐向东所言,大金龙目前充分认识到和竞争对手的差距。认识是关键的第一步。那么,第二步就是采取怎样的策略重新创造自己。徐向东将这一过程定义为“重新定位”。在他看来,中国客车业当前仍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范畴,缺乏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而大金龙对自身的重新定位就是,继续引领业界的创新风潮,引领中国客车升级换代,带领中国客车走向新的发展高度。那么,这样一个“定位”就决定着大金龙不可能采取跟随策略,而是要另辟蹊径从更高层面来实现追赶和超越。这个层面就是科技创新,指向客车行业发展最为本质的东西,于是,方法就明确了。那就是,打造“科技金龙”这样一张名片,以科技“武装”客车,构建核心竞争力。

    正因为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和准确把握与科学认识,才能跳出当前行业竞争的一些困境,从“根”上来解决问题,壮大自我。而因为对行业“根”的问题的理解,这种努力对于行业的未来发展也具有极强的指向性和引领价值。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永续发展的动力。一直以来引领业界风潮的大金龙提出打造“科技金龙”的全新理念,致力于以自主研发和创新科技来引领中国客车的升级换代,符合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也将带领中国客车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科技金龙”以及“科技改变大众交通”理念的背后,大金龙的行业龙头风范已经初显端倪。思在前,做在前,走在前,是为龙头。而“科技”理念的提出,表明大金龙已经在一个更深的维度和更高的高度来思考整个中国客车业的发展与转型问题。此时,大金龙调整和转型的目的已不是单纯地为了重新争回“领军者”地位,也不是仅仅局限于为了企业的更好发展,而是希望为整个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个贡献就是摒弃浮躁,“回归原点”,回归客车业不断向前发展最本原的地方,即产品本身以及由产品所构建起来的包含客户需求、研发诉求、制造要求、生产工艺及售后服务等在内的一个开放交互式系统,帮助大金龙从传统客车制造商向客运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也为行业提供范本。正如大金龙总经理郭仁祥所言:“大金龙不但要做大,更要做强,成为真正掌握自主核心技术、优秀现代管理理念、文化竞争力强大的企业,成为引领中国客车走向世界的真正代表。”而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情怀正是龙头企业内心的最佳写照。

    业界专家佘振清曾对中国客车业的发展提出期望,希望行业内的领先企业能够跳出竞争,关注未来。真正的王者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主动站在整个行业的发展高度来看问题,准确把握住未来的趋势,并“从善如流”,顺势积极而为。如此看来,大金龙正是这样的一家企业,其个体的复兴之路实际上也是行业的自我觉醒和超越之路。当“中国客车专家”再出发时,将带给行业怎样的精彩,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值班编辑:梁赟)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