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公路物流 >> 物流动态 >> 正文
探析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先天五不足
来源:中国冷链物流 2011年9月13日9:59

    我国的冷链物流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外冷链物流的发展先天不足,基础薄弱,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人们社会意识的增强。希望会长足的发展。以下六点不足共同探讨:

    人力资源匮乏

    我国食品行业的飞速发展促使冷链物流行业迅速发展起来,但行业快速发展和现有人才培养出现脱节,“无人可用”是很多冷链物流企业人的心声,培养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人才成为众人所盼。

    “专业的冷链物流人才难找。”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家物流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反映了上面的话。而对于冷链物流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德邦物流的郭经理表示,冷库涉及一些化学知识,如氟制冷、氨制冷,“因此,冷链物流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常识。再者,冷库里有压缩机等设备,因此还需要有一定的电学常识。关于制冷的结构、工艺、原理等专业知识,这是冷链物流人才必须要掌握的。”郭经理说。有专家表示了自己对时下冷链年轻人才注入的担忧。“冷链物流的工作环境并不像在写字楼里那么光鲜,有时还需要下冷库,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眼高手低,不愿吃苦。”

    冷链物流人才稀缺,是否有专门培养冷链物流人才的学校?很多冷链物流企业表示“没有听说过”。记者带着以上问题致电了在国内有名的专业院校,从湖南大学、湖南商学院等院校负责人处获悉,这些高校里设置的多是制冷暖通和物流专业,范围比较广,没有细化,更没有专门的冷链物流专业学科。而记者还同时翻阅了几本高校教材,一些理论知识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内容,时代性并不强。一位在物流行业做了七、八年的老前辈告诉记者:“冷链物流企业的人才成长模式大多是“师傅带徒弟”,很多企业的很多员工都是边学边实践,没有其他办法。”

    在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我国真的是一片空白吗?而且只能像过去的手传艺人一样,用落后且见效慢的方式来传递冷链物流的经验知识和技术?

    其实不然,记者最后经过多方调查,发现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院校,即将设立全国首个“校企共建冷链物流专业”。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与公共事务管理系主任刘炳康介绍说,学院设置的“冷链物流专业”,正式招生是在今年下半年,预计招两个班,每班50—60人。而谈起“吃螃蟹”的来由,刘炳康主任说:“去年年底,在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广东省知名冷链物流企业和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校企共建冷链物流专业”进行了商讨,冷链企业都希望建立这个专业,他们太需要这样的人才了。”学校将采取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已与多家冷链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将全程参与该专业的教学、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分配等教学过程。该专业还与美国英格索兰等著名的国际冷链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这个专业实践性很强,第一年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就全部放到企业里进行实践了。”刘炳康最后说到。由此可知,我们冷链物流人才匮乏的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设施设备不足

    冷链人才的匮乏,只是冰山一角,冷链设施设备不足也同样是问题所在,目前,中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的,运输这些易腐食品时大多在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有时棉被还成了最好的保温材料。造成这种窘境的直接原因是目前中国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严重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制冷快报记者从空调制冷大市场数据所知,目前,我国汽车冷藏车辆约有3万多辆,而美国拥有20多万辆,日本拥有12万辆左右。中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美国为0.8%—1%,英国为2.5%—2.8%,德国等发达国家均为2%—3%。而铁路冷藏车辆,在全国总运行车辆33.8万辆中,冷藏车只有6970辆,占2%,而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规范的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车箱缺乏,冷藏运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冷藏公路运输方面,欧洲各国汽车冷藏运量占比为60%—80%;中国汽车冷藏运输占比约为20%。现代化的冷藏卡车也严重不足。我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比例仅为0.3%。而发达国家中美国为1%,英国为2.6%,德国达到3%。中国目前的冷库总容量为700多万立方米,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而当生产淡季和原料资源不足时,往往使冷库处于闲置耗能状态。据空调制冷大市场专家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也曾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先后修建了100多座气调贮藏库,并从国外引进了一批较先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线,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但由于不适应我国国情,引进的机械设备利用率不高,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水平低,加工产品质量不稳定,加工废弃物未得到综合利用,企业成本高效益差。

    从上述情况来看,中国目前的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由此产生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大量损耗,由于运输过程中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70%,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操过其总成本的50%。二是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

    技术标准缺位

    技术标准缺位是我国冷链物流的又一不足,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最好的冷藏箱制造工艺及FRID冷链全程监控技术,都来之德国或其他欧美国家。”迪亚龙物流公司的客服部连经理对论商台的编辑说到,“目前中国的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确实,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差距还很大。同时,中国冷链的实施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明细标准,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了一些标准,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白。技术欠缺,可以遵循的标准法规也不完善,如近几年相继颁布了《冷冻食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虽然都是对行业影响巨大的导向性文件和政策,尤其是最近颁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但具体的执行标准和硬性文件法规还有不少空白和漏洞,这是一个基础薄弱行业起步一定会遇到的问题,而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相信会逐渐完善。

    产业配套不全

    产业配套不全,小至国产自主研发的冷藏集装箱大到整个冷链物流传输的体系及配套设施,都在其中。圭塘物流园的负责人王主任表示,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必须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然而中国冷链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配套协调。正如王主任所说,产业配套不够全面,整个冷链物流则会处处受制,捉襟见肘。“论商台”的编者发现,我国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等问题。这些失衡使得中国食品冷链产业还未形成独立完善的运作体系。这点不足只能从加强中国食品冷链的整体规划研究,建立政府、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联动机制等方面入手,有专家表示说:“因为一个国家的食品冷链保障体系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技术管理手段和监管措施;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组织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相关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中国食品冷链的逐步发展。”

    市场应用率低

    冷链物流的市场前景虽然都被业内外人士和企业看好,但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产业的市场应用率并不是很高,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鲜活的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偏低。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而我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一边是逐年攀升的市场需求,一边是市场应用率的水平低下,造成如此反差的原因是什么呢?沈阳大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家琦表示:“关键在四个字,价格成本。”接着蒋董事长对记者解释:“目前我国的冷链市场应用率偏低,并非没有市场需求,而是冷链物流的价格成本过高,不管是租用还是采购冷藏箱还是全程冷链监控的FRID技术,德国的冷藏箱是公认最好的,而日韩的技术以及欧美新推的FRID监控,这些都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一般买卖冷链货物双方是不会做这个投入的,而冷链物流公司要做,肯定要大幅度提高运输费用,才能保证公司不亏本,价格不菲,用的人自然不多。”

(值班编辑:郭艳超)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