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道路客运 >> 公交资讯 >> 正文
[广东]公交市场乱象 亟待有效监管
来源:李书龙 2011年12月12日10:55

    尽管上周市交通局长韩任海公开为东莞公交“正名”,呼吁公众“别把东莞公交一棒子打死”,但东莞公交却并没给韩局长“长脸”,就在韩局长公开表态同一天,S1路公交司机与乘客发生口角,竟怒而拔刀将乘客砍伤。

    近段时间以来,东莞公交问题频出:11月2日,虎门公汽撞断路边大树,扎进深水池塘;11月6日,沙田公汽与摩托车相撞,造成3死1重伤;11月21日,219路公交撞进士多店,8人轻伤;更离谱的则是6路和16路两公交,为争客源半年碰撞18次。有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1月6日,东莞发生46宗亡人交通事故,致55人死亡、27人受伤,肇事车辆大部分是跨镇班车和镇内公汽。

    对于东莞的公交乱象,与韩局长的苦口婆心不同,市民在网上骂声一片。在某本土网站的调查中,超七成网友认为东莞公交“很差”。在不少市民眼中,东莞公交的毛病包括环境“脏乱差”、服务质量低劣、随意涨价、乱跑线路、常闯红灯、多小偷等。韩任海也不讳言,“东莞公交服务水平相对偏低,部分客运企业随意开停、转包、分包线路,是目前交通行业的主要问题。”

    在诸多讨论中,关于东莞公交的诸多指责最终指向其背后的体制症结——东莞民营公交企业达八成,为珠三角各市公交市场化程度之最高,过度市场化被认为是东莞公交乱象频出的原因所在。东莞现有城巴、跨镇公汽和镇内公汽三级交通网络,其中属于财政补贴的城巴开通于2003年,此后公交国有经营维持未久,2004年,东莞提出“一镇一公汽”战略,成立28家镇级公汽公司,并拍卖了38条公交线路,将公交经营权向社会开放。至2007年,东莞公交市场进一步向外地企业开放,市场化大门越打越开。

    在自负盈亏的经营压力下,民营公交企业逐渐形成恶性竞争,不在服务质量方面寻求改善,而是极力压缩运营成本,不仅车辆设备不合规范,司乘人员也为了提高薪资霸道抢客,同时,随意涨价、抢线跑等情况也屡见不鲜,如前文所述的两路公交车为争客源互撞18次正是恶性竞争的极端案例。

    正因此,呼吁将公交收归国有成为东莞公交体制改革的一种呼声。在政府层面,交通部门开始严控公交企业的进出机制,上个月,东莞提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公交体制改革,最近,交通部门又多次放出风声要施行“一元公交”。种种迹象显露出相关部门尝试将公交收归国有的努力。

    但是,收归国有的历程显然并非易途。一方面,大部分民营公交企业的经营年限在5到10年,最远要到2016年才到期,政府在合法经营期内难以收回经营权。另一方面,东莞财政是否愿意支持公交国营也未可知,就如“一元公交”,市财政局长最近就表示,“‘一元公交’不公平,投入七八亿元是否值得还须论证。”连韩任海自己也承认,施行“一元公交”是交通部门一厢情愿。

    其实,公交是否回归国有并非改变公交乱象的关键所在。进一步而言,即便是公交国营,在无竞争压力的情形下,也会出现服务质量差、企业长期亏损等公交“顽疾”。事实上,在公交服务相对完善的城市,公交行业也并非简单地分化为国营模式或民营模式。在珠三角,各地的公交体制改革方向也并不一致,既有中山的完全国有化,也有佛山的TC模式(交通共同体模式,核心是实行“票运分离”,即由政府统一收取票款,对公交网络进行规划,对运营商提出服务质量要求,通过成本核算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向企业购买公交服务)。

    应该说,公共交通所关联的是公共服务,它涉及公益性和服务性,这两个方向正是公交体制改革所要达成的目标。无论是公交国有化还是市场化,都只是达至公益性和服务性的一种渠道和方式,而非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公交乱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交市场竞争混乱,缺乏有效监管。而改变乱象的关键是,政府必须强化自身的服务和监管职能,使得公交行业在市场性和公益性中取得平衡,并且保证服务质量的提高——即便是在公交市场化的机制中,政府也须不断强化自身的责任和服务意识。 李书龙

(值班编辑:郭艳超)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