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道路客运 >> 交通新闻 >> 正文
冯正霖副部长在全国道路运输工作会讲话
来源:作者:交通部副部长 冯正霖 2007年10月16日18:38

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 努力做好“三个服务”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研究落实“优先发展运输业”要求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继2001年10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的全国道路运输工作会议以来,专门研究和部署道路运输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部党组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今天上午,李盛霖部长亲自主持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下午,还将邀请与会各省厅负责同志召开节能减排座谈会,当面听取大家意见。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李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总结近年来的道路运输工作,理清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全面提升道路运输业发展水平,努力做好“三个服务”。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道路运输业已开始步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轨道

    武汉会议以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调整结构,加快发展;依法治运,规范市场;依靠科技,安全高效”的道路运输工作方针,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满足需求为目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基础管理,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道路客货运输快速增长,服务国民经济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道路运输业成为服务范围最广,承担运量最大、运输组织最为灵活、运输产品最为多样的运输服务业,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的旺盛需求。2006年,日均运送货物4017万吨,全年货运量达到146.6亿吨,占综合运输总量的72%;日均运送旅客5097万人次,全年客运量达到186.1亿人次,占综合运输总量的92%,其中高速公路每天运送跨省旅客100万人次以上。全行业实现增加值4363.7亿元,对GDP的直接贡献率达到2.1%。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作用明显增强。在应对春运和“黄金周”客流高峰、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抢运煤电油粮、抢险救灾等重要时段和重点物资的运输中,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了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机制,道路运输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春运期间,江苏常州出现了大量旅客滞留,部省两级启动应急预案,江苏、安徽两省及时调配运力,组织专人带队,在一天半内抢运旅客1.3万人,高效完成了应急运输任务。

    (二)法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法行政能力显著增强。

    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道路运输条例》,结束了道路运输行业无法可依的局面。到去年底,《道路运输条例》的七个配套规章相继发布实施。各省交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道路运输立法工作,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地方性道路运输条例。湖北省道路运输条例还解决了货运代理、汽车租赁、检测站等方面的立法空白点。以国家《道路运输条例》为龙头,以部颁配套规章为基础,以地方性法规、规章为补充的道路运输管理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各地结合贯彻实施《道路运输条例》,加强运政队伍建设,狠抓执法人员素质教育,组织开展了打击“黑车”和非法营运专项行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客运市场非法营运、宰客、甩客、倒客现象得到遏制。货运市场以治超工作为契机,恶性竞争局面得到扭转,货运价格逐步回归,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各地还普遍实行了政务公开,推广应用了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上海、甘肃、重庆、四川、山西、河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面向社会的道路运输信息服务网站,初步实现了网上办公,便利了人民群众。甘肃、新疆、湖南、江苏、云南等省(自治区)稳步推进运政管理机构改革,解决了运管机构的职能定位和编制问题,理顺了体制,精简了人员,道路运输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泛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西部省份实施区域合作,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致力于构建全国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体系,开展“顺畅为民”工程,采取“执法联动”等措施,有效提升了行业监管效率。浙江、江苏等地采取服务质量招投标、信誉记分考核等措施,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推进了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遵循“政策引导、制度规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针,道路运输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基本实现了“十五”期间确定的结构调整目标。

    企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以资产为纽带,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步伐加快,涌现出中远物流、中外运、山东交运、江西长运、杭州长运、辽宁虎跃、北京汽车修理公司等一批具有全新经营理念和较高管理水平的规模化企业。全国排名前30名的道路客运企业,年客运量、客运周转量分别达到28.3亿人次和1094.1亿人公里,分别占全国道路运输客运总量的15.2%和10.8%,初步形成大型专业集团主导行业发展方向的市场格局。

    运输装备明显改善。各地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车型结构,提升运输装备水平。2006年,全国营运客车达到162万辆,其中中高级客车达到61.2万辆,占营运客车总数的37.8%,比2001年增长近1倍;营运货车达到648万辆,其中大吨位、高效率的大型货车快速增长,所占比例达到31.8%,平均吨位比2001年增长了73%。

    运输服务业协调发展。全国汽车维修业户达到34. 4万户,比2001年增长了2万户。汽车维修行业连锁经营、专业维修迅猛发展,上海、北京、杭州、青岛等大中城市积极整合行业资源,推广快修连锁经营模式。青岛市拥有了全市统一的汽车快修商标,江苏省推行了车辆“病历”本。基本理顺了驾驶员培训管理体制,驾校数量与市场需求同步增长。云南、山西等省实施了培训记录约考制度,提升了驾驶员培训质量。

    (四)农村运输条件全面改善,道路运输服务“三农”能力显著增强。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把解决农村地区“出行难”、“运货难”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组织实施了农村客运网络化示范工程,加快推进了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2003年至2006年三年间,交通部安排专项资金13.2亿元用于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全国交通系统共投入资金63亿元,建设农村等级客运站9040个、停靠站点14.7万个。农村客运车辆达到34.4万辆,客运班线达到7.4万条,全国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到83.2%。“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已经形成,全长已达4.3万公里,提高了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国家将农村客运纳入中央财政燃油补贴范围。2006年发放7.6亿元,平均每辆车2000多元,2007年又提高到12亿,有效减轻了农村客运经营者的负担。广大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和农村地区的物资运输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五)安全管理基础性工作不断强化,安全生产事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认真履行“三关一监督”的管理职责,按照“明确职责、找准规律、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的安全管理思路,全面加强了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基础性工作,完善了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规模化道路运输企业坚持“安全第一”的经营理念,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注重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安全生产发展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组织开展了驾驶员素质教育工程,制定了驾驶员素质教育大纲,编写了《安全驾驶从这里开始》系列丛书和《驾驶员安全行车手册》,清理整顿了驾驶员培训学校,完善了驾驶员培训考试衔接制度。各级公路管理机构还组织实施了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和危桥改造工程,为道路运输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各地开发应用了GPS监控技术,重点加强对客运班车、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监管。到去年底,以企业为依托,全国已经建成13个省级GPS监控中心,有18个省份应用了客运监控系统,14个省份应用了危险货物运输监控系统,在预防和减少道路运输事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全生产形势得到根本好转。近年来,全国道路运输行业群死群伤恶性交通事故稳中有降。特别是2006年,10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控制在30起以内,死亡人数控制在500人以下,万车死亡率同比下降了20%,在道路运输领域基本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本届政府任期内,道路交通事故由高发到遏制直至逐年下降的目标”。

    (六)行业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在道路运输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把行业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从“窗口”服务抓起,从运送环节抓起,从服务质量抓起,取得了明显成效。道路运输企业建立和弘扬了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广泛开展了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竞赛和文明窗口、文明岗位创建活动。广州汽车站坚持以“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就不平凡”为主题,教育职工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严格规范,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春运工作中,各地客运企业明确提出“不让一个旅客在车站过年三十”的目标,精心组织,热情服务,圆满完成了旅客运送任务。在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的评选中,道路运输业都有自己的代表。在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着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体现着交通行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回顾近年来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实践,有五条基本经验是我们要认真坚持和发扬的。

    一是必须把做好“三个服务”作为道路运输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是新时期交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发展道路运输业,不断提高道路运输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体现了交通工作的大局意识,体现了交通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做好“三个服务”是道路运输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是必须统筹公路建设和道路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公路交通工作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的,一是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一是道路运输工作。公路建设和道路运输中,哪一项工作上不去,公路交通工作的总体绩效和社会评价都会受到影响。坚持“公路建设是手段、发展运输是目的”的基本思路,坚持“路运并举、和谐发展”的工作方针,做到公路建设和道路运输两不误、两促进,实现公路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始终是公路交通工作的基本方针和长期任务。

    三是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道路运输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是安全生产高风险行业。近些年,我们把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摆在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认真落实“三关一监督”工作职责,不断完善安全监管制度,不断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安全生产形势出现明显好转。注重安全发展,是道路运输工作践行“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四是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道路运输是高度市场化的行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完善综合管理手段,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能够有效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企业守法诚信经营,实现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做好道路运输工作的有效手段。
五是必须把创新作为行业发展的持久动力。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通过理念创新,树立为公众服务的价值观;通过管理创新,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体制创新,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用现代科技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是促进道路运输发展的持久动力。

    道路运输工作取得这些成就和经验,是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结果,也是各级交通主管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道路运输企业广大干部职工、从业人员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交通部党组向关心支持道路运输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奉献在一线的全国道路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从业人员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看到我国道路运输业的发展成绩,充分肯定工作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道路运输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为“六个不适应”:一是运输发展政策还不能适应发挥道路运输比较优势的需要,不利于形成便捷高效、分工协作、安全畅通的综合运输体系;二是运输服务质量还不能适应多样化、多层次的运输需求,安全生产隐患依然存在;三是运输能源消耗还不能适应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货运装备水平不高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四是运输市场秩序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运输场站还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和社会公众出行的需要,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和农村客运场站建设需加快推进;六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建设还不能适应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运政执法人员素质不高、队伍膨胀问题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道路运输业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处在这个时期的道路运输业,也必然有着自身发展的基础、需求和条件,这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的。总体来看,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要求道路运输业进一步提高运输保障能力。

    今后5-15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国民经济将继续在较高的平台上运行。到2010年,我国GDP将比2000年翻一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旺盛的运输需求。预计到2010年,我国公路客运量将达到240亿人次,公路货运量将达到160亿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41%和19%。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与运输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将在局部地区、局部时段存在。缓解这一矛盾,要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继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增加有效运力;改善运输装备水平,提高运输效率;完善应急运输机制,保障应急运输需要。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道路运输提升服务品质。

    随着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将更加殷实。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人均GDP将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在这个时期,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运输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出行方面,日益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对安全保障、服务水平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由“走得了”向“走得安全、走得便捷、走得舒适”转变;在物资运输方面,随着现代物流的不断推进,物流组织技术的推广应用,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快速增加,运输需求将由“运得到”向“运得快捷、运得安全、运得高效”转变。不断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特别是高品质运输服务的需求,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道路运输工作的主要任务。道路运输工作必须适应这一趋势,主动调整工作重心,在满足量的需求前提下,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引导企业向社会提供高品质、差异化、个性化的优质运输服务。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道路运输更加注重安全运行和诚信守法经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当前道路运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问题,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注重“公平正义”,维护道路运输经营者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随着人流、车流、物流的高速增长,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更为严峻。持续旺盛的运输需求,特别是春运和“黄金周”等重点时段客流量激增,导致安全监管任务更加繁重。我国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交通参与者特别是农村地区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薄弱,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全面改善,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面对这一发展变化,要求我们既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作为行业监管的重点,同时又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安全观,正确认识和把握道路运输安全生产面临的特定环境和特定阶段,遵循规律,抓住重点,打牢基础,稳步推进。
维护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不论是道路运输经营者,还是社会公众,其合法权益都需要得到有效保护。这就要求交通主管部门要完善管理法规,坚持依法行政,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对市场运行情况的监督管理,维护好公众利益。要让安全有保证、服务质量好、管理规范、诚信守法的道路运输经营者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让服务低劣、事故多发、违法违规的经营者难以生存,使道路运输业成为一个诚信守法的行业,成为一个让人民群众放心的行业。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道路运输转变发展模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道路运输是资源消耗型行业,每年消耗的成品油约占全社会消耗总量的28%。推进道路运输节能减排工作,发展现代道路运输服务业,实现道路运输由外延式的粗放型增长向内涵式的集约型增长转变;由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无序竞争向发挥各种运输方式自身优势、实现有效衔接转变;由无能耗指标限制、不能从源头上消除或取缔高耗能车辆从事道路运输,向完善车辆能耗标准化管理、实施准入退出机制转变。这些都事关交通行业的长远发展,事关交通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事关国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加快转变道路运输增长方式,实现道路运输业的节约发展、绿色发展。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道路运输更加注重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均离不开农村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与提高。当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出行难”、“运货难”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全国还有2%的乡镇、16.8%的行政村不通客车。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村道路运输需求将愈加活跃,局部地区运输供给不足的矛盾也会愈加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继续推进适应农产品运输的货运体系建设,做到“路通车通”,满足农民群众出行的需求,实现农用物资、农副产品的便利高效运输,以道路运输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六)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道路运输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是党的十六大对政府职能的明确定位。这要求交通主管部门在道路运输工作中,重点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抓好安全。安全涉及公众利益,也是市场机制不能很好解决的地方,政府必须下大力气来进行监管;二是健全法规。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三是政策导向。站在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采取明确的鼓励政策,促进道路运输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四是搞好服务。按照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树立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的理念,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道路运输业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是道路运输业开始步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轨道后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新时期、新阶段道路运输做好“三个服务”的基本要求,也是道路运输业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紧紧抓住机遇,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任务,在新时期新阶段实现道路运输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是做好今后道路运输工作的着力点

    在准备这次会议的调研过程中,一些交通主管部门反映,非常想重视、抓好道路运输工作,但总感觉到运输行业是高度市场化的行业,市场主体分散,没有抓手,手段不足,不像公路建设那样容易出成效。也听到过运输企业经营者这样的意见,说现在的道路运输业是“量的繁荣,质的危机”,现行的道路运输政策是“鼓励什么不明确,支持什么不具体”等。应当说,这些意见都是深刻而中肯的。这些情况的存在,说明我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道路运输的自身优势,如何找准道路运输发展的内在规律,还没有一个完全清晰的认识。在此,我谈两点基本认识问题。

    首先,要站在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高度,正确认识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

    国务院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运输业,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这是今后一个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中,每一种运输方式都有其特定的组织形式、运输路线、运输工具、经济性能和适用范围。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是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阶段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清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不能扬长避短,盲目发展,就会影响或延缓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的进程。当然,这种比较优势有阶段性的特点,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而变化,随着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进步、管理创新而变化。但其基本的内容、特定的运输装备和技术经济特点是稳定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科学分析现阶段道路运输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今后道路运输的发展目标,工作任务,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当前,道路运输业发展中存在的“六个不适应”的问题,归根到底,与我们没有突出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有关。正因为弄不清优势何在,在政策导向上就不知道该重点支持什么、发展什么。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运输经营者自主探索的结果,其竞争甚至带有一定的无序性。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这种发展模式有特定阶段的局限性,也是不可持续的。
道路运输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机动灵活,通达度高,覆盖面广。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运输,减少中间周转环节,降低货损货差,提高运输效率,特别适合鲜活农产品、高附加值货物的直达运输。特别是其他运输方式不能到达的地方,道路运输还是惟一的运输方式。

    二是运输组织多样化。既可进行单车作业,也可组织规模运输;既适合于中短途运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长距离的客货运输需求。甩挂运输更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的运输组织形式。同时,其他运输方式都需要道路运输提供集疏运服务。

    三是运输装备品种多。可满足不同运输量、运输目的的服务需求。这不仅体现在常规的客货车辆提供的运输服务上,也体现在厢式货车、冷藏车、拖挂车、集装箱车辆、多轴重型车辆和危险化学品专用运输车辆提供的多样性运输服务上。

    四是运输服务产品齐全。既体现在城际间的客货运输上,也体现在为农村经济发展、群众出行的客货运服务上;既体现在运输量大、乘客集中的客货运输站场的集疏运上,也体现在田间地头、厂矿企业、居民集居区的零散运输服务上;既体现在平时提供的一般运输服务上,也体现在遭受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的应急运输保障上。同时,包车运输、零担运输,公路运输枢纽站场的物流组织,还为运输需求者提供随到随走的个性化、人性化服务。这些特色和优势是其他运输方式难以比拟的。

    因此,新时期发展道路运输,就是要立足于发挥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合道路运输自身经济技术特点的发展领域和发展特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造发展条件,推进道路运输与其他综合运输方式的良性互动,实现道路运输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站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度,培育和建立一个充满活力、诚信守法、服务优质的道路运输业。

    道路运输市场与公路建设市场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市场体系。公路建设属于政府主导型,发展速度更多地依赖政府投入,管理上更多地依靠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道路运输属于市场主导型,发展速度更多地依赖市场供求,管理上更多地依靠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策引导。弄清了两种不同市场体系的运行规则,就要求我们在以下四个方面下足功夫。

    一是要找准道路运输工作的重心。道路运输工作的目标是为全社会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运输服务。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但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运输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企业的发展水平、服务能力、安全生产情况,直接决定了道路运输行业的供给能力、服务质量和安全状况。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说到底,是要企业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道路运输效率,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运输需求。对符合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的运输组织、运力结构等,政府均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给予支持和帮助。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抓道路运输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运输企业,把工作重心放在培育和建立一个充满活力、诚信守法、服务优质的道路运输业上来。

    二是要尊重市场规律。市场经济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此,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让企业按照经济规律自主发展。企业是“大”好还是“小”好,应当由市场机制来决定,不能搞“拉郎配”。不符合规律的硬性规定,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只会导致虚假的行为。目前存在的市场主体“多、小、散”的现状,既是道路运输技术经济特征决定的,也是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内现实就业状况的反映。在鼓励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同时,对当前道路运输市场普遍存在的挂靠经营现象,也要认真分析利弊,分析挂靠经营之所以能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在美国的道路运输系统中,其货运市场也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2006年,美国有70多万家长途运输公司,其中89%的承运商少于6辆车,超过20辆的仅占3%。他的规模化大企业尽管数量不多、所占市场份额较少,但对整个道路运输行业影响很大。这些大运输企业以掌握的货源为基础,采取网络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以及供应链式的管理模式,通过业务外包等方式,将零散的运力资源集中起来,实现了运输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这些大运输企业也承担了安全生产的相应责任。所以,美国的运输市场主体在结构上是分散的,但“零而不乱,散而有序”,体现了道路运输的固有特点。在我们的道路运输系统中,挂靠经营是与这种运输组织方式相近的,但弊端在于企业对挂靠经营者索取的只是利益而没有责任。这是需要纠正的,也是政府主管部门需要以法规规范和加强监管的。因此,要按照建立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要求,凡是该企业做的事坚决交给企业去办,凡是市场能解决的事彻底交给市场去解决,凡是政府该管的事也要坚决管好。

    三是要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按经济规律办事,最有效的手段不是行政干预,而是政策引导和经济调节。要根据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点,在不违背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把利益驱动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立足点,作为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按市场法则设计制度,鼓励什么就给什么市场信号,支持什么就给什么优惠政策,限制什么就作出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例如,针对今年春运期间票价不加成引发的问题,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组织制定了新的《汽车运价规则》和《道路运输价格管理规定》,近期内将发布实施。新的规则和规定,将对客运价格管理制度进行重大调整,改变过去旅客运价按照车型加成、春运期间加成和上下浮动的做法,实行在政府核定的最高票价内,运输经营者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灵活确定折扣幅度的新办法,这既考虑了维护旅客、货主和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也给企业利用价格手段进行公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当前,运输企业普遍反映燃料价格上涨过快,交通规费占成本的比例比较高,企业负担重,竞争力下降。关心、支持、帮助企业发展,也是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重要责任。要注重听取企业的呼声,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保证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在这方面,交通主管部门要合理确定交通规费征收标准,不要竭泽而渔,让企业失去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道路运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道路运输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努力做好“三个服务”,着力提高“五个能力”,推进道路运输业实现运输安全高效、服务文明诚信、节能减排主导、技术装备先进、市场规范有序、站运协调发展的目标。具体任务如下:

    (一)提高运输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首先,增加有效运力,提高运输能力。要坚持鼓励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道路运输服务业,鼓励和支持服务质量优、安全有保障、质量信誉好的道路运输骨干企业发展。要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采取减免交通规费,调整公路费收政策,推荐鼓励车型等,加快发展新型现代化运力,加速淘汰老旧车辆。特别是要继续支持集装箱车辆、厢式货车和多轴大吨位货车的发展。要加强运力的组织、协调、储备和调度,挖掘运输潜力,保持充足运能。要加大对甩挂运输的支持力度,促进甩挂运输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

    其次,做好重要物资运输和重点时段旅客运输。要加强重要物资运输市场的监测,及时了解煤、油、化肥、粮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的运输情况,为保障运输提供决策依据。要切实加强春运和“黄金周”等重点时段的客运组织工作,加强对客流集中城市和旅游景点的客流情况的监测,及时了解客流动态,确保运输需求。

    第三,完善应急运输保障体系,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要按照《“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成信息畅通、反应迅速、能力充沛、保障有力的应急运输保障体系。要研究建立应急运输补偿机制,设立应急运输专项补偿资金,全面提高应急运输保障能力。
第四,加快道路运输站场建设。今年4月,部已印发了《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该规划的实施将为建立统一的综合运输市场体系,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将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优先予以实施。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继续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重点加快综合客运枢纽站场、集装箱中转站、现代物流园区(中心)、公路快速客货运输站场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在交通专项资金安排上,要保证70%以上的客货运附加费用于道路运输站场建设,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还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收民营资本、社会资金和外资投资站场基础设施。

    第五,大力推进国际道路运输。要着眼于国家整体利益,服务于改革开放的大局,服从于发展边贸经济、繁荣稳定边疆的需要。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稳定的区域便利化运输机制。要加大对国际道路运输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边境公路、运输场站及口岸管理设施,提升整体通行能力。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进入口岸执法创造条件。

    (二)提高安全监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一是督促运输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运输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把“三关一监督”管理职责与市场准入、车辆技术等级评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市场监管等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把企业安全生产状况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要研究建立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评估体系,并将评估结果与客运线路审批、企业质量信誉考核结合,严格企业安全生产绩效考核,逐步提高企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要积极推广承运人责任险招投标制度,增强企业抵抗安全风险能力。要鼓励运输企业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危险品运输车辆和大中型营运客车上安装GPS或者行驶记录仪。要积极推进危险货物专业化运输,规范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标志标识,推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卡制度,为监管和救援创造必要条件。

    二是强化汽车客运站安全源头管理。一、二级客运站均应配备危险品检测仪,通过科技手段切实消除安全隐患。要实行运管人员驻站制,明确驻站人员职责,督促客运站履行安全管理职能。要推行“三不进站五不出站”制度,即易燃、易爆和易腐蚀等危险品不进站、无关人员不进站(发车区)、无关车辆不进站,超载客车不出站、安全例行检查不合格客车不出站、驾驶员资格不符合要求不出站、客车证件不齐全不出站、“出站登记表”未经签字审核不出站。

    三是继续推进驾驶员素质教育工程。进一步加大《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的宣传贯彻和实施力度,深入推进驾驶员素质教育大纲的贯彻落实,加强营运驾驶员监管,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四是加强车辆技术状况管理。严格执行《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和《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加大对在用车辆技术状况的监管,依法严厉处罚非法改装车辆。要结合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从车辆生产改装、车辆注册登记、运输市场准入、货物装载等环节上严格把关,全面提升货运车辆技术水平。

    五是高度重视农村客运安全管理。要将保障农村地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予以统筹考虑。严把农村客运市场准入关,严防不符合规定条件的经营者、车辆、驾驶人员从事农村道路客运。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赶集和其他大型集会等重点时段的安全管理,严厉打击超载和非客车载客行为,坚决遏制农村地区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六是抓好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的贯彻落实。坚持有职有责,缺位必查。要落实道路运输事故统计分析和报告制度,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查找关键性因素,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要求,认真落实“四不放过”和“惩治并举”的原则,积极参与调查,客观分析原因,严格界定责任,严肃处理责任人。

    (三)提高农村道路运输发展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客货运输是交通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把推进农村运输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更有力的支持。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农村客运。充分考虑农村客运社会公益性强、农民承受能力低、盈利微薄的特点,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建立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支持体系。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争取农村客运享受城市公交一样的税费优惠政策。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也要采取减免客运附加费、养路费等措施,减轻经营者负担,让农村客运车辆开得了、留得住、有效益。要配合财政部门做好农村客运燃油补贴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工作,确保补贴资金真正发到农村客运经营者。

    二要统筹规划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农村公路建设,要与农村客运站统筹安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要加大农村客运站点建设资金投入,切实做到专款专用;要以“实用”为原则,合理确定农村客运站建设标准,严禁搞形象工程。

    三要因地制宜制订农村客运组织方式。各地可根据客流量和道路情况,采取片区运营、循环运营等多种运输组织方式。同时,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打破城乡客运管理分割局面,探索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

    四要积极发展农村货运。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发展农村货运业,逐步完善农村货运基础设施,进一步扩大“绿色通道”覆盖面。要注重发挥基层交管站作用,了解农村货运需求信息,帮助农民解决“运货难”问题。

    (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服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道路运输的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十一五”末与2005年相比,单位能源消耗降低20%。

    一要研究建立体现道路运输行业节能技术进步的道路运输节能标准体系。制定《集装箱汽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厢式汽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等技术标准,从源头上限制高耗能运输装备进入道路运输市场,并加快老旧车辆的更新换代步伐。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符合《乡村公路营运客车结构和性能通用要求》的经济适用车辆。同时,要研究制定货运分类管理政策,制定差异化的运力准入标准。

    二要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提升运输实载率。客运方面,要根据客运市场供求状况和道路客运的技术特点及比较优势,把实载率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运力调控体系,合理调控运力,提高班车实载率和里程利用率。货运方面,要大力发展货运信息服务网络,提高集疏运效率。要积极引导传统货运企业拓展服务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要通过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节能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积极推广应用节约能源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要加快制定道路运输产业政策,对能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出具体要求。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废旧轮胎翻新利用。因地制宜推广汽车代用燃料,合理调整道路运输车辆能源消费结构。要在机动车维修行业推广应用检查维护(I/M)制度,治理污染物超标车辆,最大限度地降低在用车辆的能源消耗。

    四要普及驾驶员节能降耗知识。严格落实驾驶员培训大纲,强化节能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逐步推广使用驾驶员培训模拟装置替代部分实车教学。同时,督促道路运输企业开展节能教育,不断提高驾驶员的节能意识和节能驾驶操作技能。

    (五)提高市场监管能力,更好地推进诚信行业建设。

    一要继续完善法规体系。各地要认真落实《道路运输条例》及相关配套规章,加快修订、完善地方性道路运输法规,加大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要进一步落实客运班线经营期限制,推行客运班线经营权服务质量招投标。要加快推进维修质量保证期制度和出厂合格证制度,研究推进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的政策意见。部将在系统总结《道路运输条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启动《道路运输法》的立法准备工作。

    二要突出监管重点。要集中力量,整顿和规范运输市场秩序,重点打击非法经营、宰客、甩客行为。要加大对跨省长途客运、危险品和大型物件运输的监管力度。要结合治超工作,加强对重点货运车辆的监管,完善货物源头管理措施。要切实加强出租汽车管理,配合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发展规划,调控运力总量,解决供求矛盾,确保出租汽车行业稳定。要加强机动车维修质量监管,提高收费透明度,让车主放心修车、明白消费。要优化监管方式,充分利用科技设备,畅通社会投诉渠道,强化对运输市场的监控。

    三要着力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各地要以落实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和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制度为契机,逐步建立道路运输市场的诚信考评体系,把企业诚信状况作为配置运输资源的重要条件和市场引导的重要信号,激励企业加强管理,诚信经营,优质服务。要结合部即将下发的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诚信和计分考核办法,稳步推进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诚信体系建设,将诚信状况作为从业人员准入和退出的重要考核指标,并及时公布从业人员的相关信息,供公众查阅。同时,要在全行业继续开展文明服务标兵、文明窗口创建活动,使道路运输业成为交通行业文明建设成果的实践者和展示者。

    四要加强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要制定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全国道路运输车辆、营运驾驶员和从业业户数据库。各省要在部省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联网试点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标准,建立省级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平台,尽快实现全国道路运输信息系统的联网工作。要不断完善道路运输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向社会提供综合信息查询、公众投诉、求助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要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以GPS系统为核心的道路运输运营监控平台,逐步实现车辆调度、货物配载、货物跟踪查询、物流服务、应急管理等功能。

    五要严格依法行政。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切实履行好《道路运输条例》赋予的职责,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执法评议考核制度。为全面提高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部将于近期颁布《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请各地认真贯彻执行。要加大执法行为投诉举报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规范执法行为。要严明工作纪律,严禁道路运政管理机构和个人直接或间接参与经营道路运输业务,严禁以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对违反工作纪律、严重违法违纪、玩忽职守的运管人员,要依法依纪坚决予以查处,决不姑息。

    六要稳步推进运价改革。道路运输价格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敏感性高,关系旅客、货主和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切身利益。新的《汽车运价规则》和《道路运输价格管理规定》发布后,各省交通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认真做好贯彻实施工作,加强与价格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方案,统筹考虑各方因素,保持运价基本稳定,防止一些地方借机涨价。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选择好时机向社会公布运价改革方案,争取社会各界理解支持,确保平稳过渡。在实施过程中发展重大问题的,要及时向部报告。

    七要继续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道路运输市场中的独特作用,支持行业协会进一步完善自我管理、自主治理,为会员服务,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为政府服务,向政府部门提供咨询,反映行业发展的要求等;强化行业自律,维护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强化沟通协调,进一步发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道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同志们,道路运输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安全便捷出行,促进道路运输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更加务实的工作,全面提升道路运输业发展水平,努力做好“三个服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值班编辑:兰霞)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